• Ag/AgCl固体参比电极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与进展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分类: 地球科学 >> 海洋科学 提交时间: 2016-11-07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摘要: 本文综述了Ag/AgCl固体参比电极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与进展,包括常规尺寸与微尺寸固体参比电极的制作及应用。重点介绍了影响固体参比电极电位稳定性及持久性的因素和对参比电极进行评价的技术,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改善参比电极性能的方法。

  • 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2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研究干旱区淡水湖泊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源汇强度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5年1月-12月对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2、CH4和N2O通量进行全年观测。结果表明,人工芦苇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1-588.4mg m-2 h-1、2.9-82.4μg m-2 h-1和1.32-29.7μg m-2 h-1,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3-469.6mg m-2 h-1、3.1-64.8μg m-2 h-1和1.9-14.3μg m-2 h-1。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夏季土壤CO2排放通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而土壤CH4和N2O排放通量较大值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全年观测期间,人工芦苇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高于天然芦苇湿地(P>0.05);温度是影响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关键因素,近地面温度和5cm土壤温度与CO2和N2O排放通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4排放通量是温度和水分二者共同影响的,由近地表温度、5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拟合的方程可以分别解释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H4排放通量的71%、74.5%;土壤有机碳、pH、盐分、NH4+-N、NO3--N也是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均是CO2、CH4和N2O的"源"。基于100年尺度,由3种温室气体计算全球增温潜势得出,人工芦苇湿地全球增温潜势大于天然芦苇湿地(15150.18kg/hm2 > 12484.21kg/hm2)。

  • 新疆典型淡水湖和咸水湖芦苇湿地土壤 CO2、CH4和N2O 排放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研究新疆典型淡水湖和咸水湖芦苇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差异,以中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和新疆第一大咸水湖艾比湖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利用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所监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分析观测期内日排放均值发现,淡水湖CO2排放趋势呈单峰曲线、相邻时间点CH4排放趋势不明显,CO2、CH4排放均值曲线均高于咸水湖。淡水湖和咸水湖N2O分别在9:00—13:00,17:00—21:00排放差异不明显,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17:00和13:00。(2)淡水湖和咸水湖芦苇湿地土壤CO2、CH4、N2O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趋势,温室气体排放峰值主要集中在夏季,咸水湖N2O排放峰值出现在秋季,淡水湖和咸水湖CO2、N2O排放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两湖CH4排放量差异性显著(P<0.05)。(3)湖泊湿地在冬季储存大量温室气体,博斯腾湖CO2、CH4和N2O在春季融解的排放量占全年总累计排放量的22%、30%和12%,艾比湖占40%、0.8%和47%。(4)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对艾比湖CO2排放量的促进作用较弱。pH对博斯腾湖N2O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土壤盐分对艾比湖CO2和博斯腾湖CH4排放的抑制作用较强。(5)干旱区湖泊芦苇湿地土壤全球增温潜势表现为:淡水湖>咸水湖,淡水湖和咸水湖芦苇湿地在百年尺度上对全球变暖均有促进作用。

  • 艾比湖荒漠植物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艾比湖流域荒漠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1 hm2荒漠植物群落样地,基于6个取样尺度(5 m×5 m,10m×10 m,20 m×20 m,25 m×25 m,50 m×50 m,100 m×100 m),利用不同的生态学模型拟合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从而判定主导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以及尺度效应对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群落中稀有种逐渐降低;常见种比例逐渐增加。(2)物种多度等级曲线显示,随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分布越均匀。(3)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荒漠植物物种多度分布与中性模型和统计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而生态位模型均未通过检验(P<0.05)。(4)随着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之增加;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则呈现相反趋势。综上所述,虽然基于不同尺度下荒漠生态系统在群落组成上有明显的变化,但影响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生态学过程基本一致,同时可初步推断中性理论对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 海水中带锈碳钢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及腐蚀速率测定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分类: 地球科学 >> 海洋科学 提交时间: 2016-11-14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摘要:为了可靠测定和解析锈层下金属腐蚀电化学,分别利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对海水中不同浸泡时间的碳钢电极的腐蚀行为和腐蚀速率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长期浸泡的碳钢电极,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得到的腐蚀速率结果见存在很大差异。利用XRD测定了长期浸泡后锈层成分的变化,发现长期浸泡碳钢电极锈层中的电化学活性成分β-FeOOH在测试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导致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得的碳钢腐蚀速率大于失重法的结果,并且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这一偏差也增大。对长期浸泡碳钢电极进行-25μA/cm2阴极恒电流预极化处理后发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极化时间也延长,同时,经过预处理之后的碳钢电极电化学方法测得的腐蚀速率与失重法的结果间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能够减小电化学方法对失重法测试结果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