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config.js
  •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中覆膜支架两端长度与长期疗效的关系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1-2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全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术)中支架分流道的两端长度与长期分流道通畅率、肝性脑 病(HE)、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行TIPS术患者53例,均采用直径8mm全覆膜 支架(Fluency支架,Bard)建立分流道,再视造影情况加以同等直径裸支架延长肝静脉端、门脉端。测量覆膜支架进入肝静脉长 度、门静脉长度(X1、 X2),肝静脉、门静脉支架总长度(X3、 X4), 行COX回归分析其对TIPS术后道通畅率、生存率及肝性脑病发 生率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建立分流道,术前门脉压力(29.80±4.83)mmHg,术后门脉压力(19.00±3.92)mmHg,下降 (10.80±5.15)mmHg( t=13.44, P<0.01)。随访时间3~89月,中位随访期64月,平均39个月。期间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3%(12/ 53)。16例出现分流道再狭窄, 5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 75%、 63%、 62%、 5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 72%、 72%、 69%、 69%。通畅率COX回归分析显示X1有统计学意义(OR=0.42, P<0.01);生存率COX回归分析显示X4有统计学意义(OR= 1.50, P=0.021);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术,适当增加肝静脉端覆膜支架 长度、减少支架进入门静脉长度可提高分流道通畅率及生存率。

  • 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患者HBsAg与HBV DNA定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D患者HBs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 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士3.06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荧光PCR定量检测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k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 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8.381, 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Ag和HB 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 V-LC组(P0.05)} HBeAg阳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 V-LC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 , P=0.046和1.009, P>0.05) ; CHB-LM组HBsAg定量高于HB V-LC组(Z=-2.247 , P=0.025) HBeAg阴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 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和14.658, P<0.05) ; CHB-LM组和CHB-S组HBsAg和HB V DNA定量均高于HBV-LC组(P<0.01)。 HBaAg与HBVDNA定量水平在CHB-LM组(r=0.389, P=0.009) ,HBV-LC组(r=0.431, 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组中无相关性(r=0.348, P=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例患者治疗后HBs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 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Z=-5.415, P<0.001);治疗后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 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 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Ag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