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饲粮精粗比对泌乳水牛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粗比对泌乳水牛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的影响。选取15头健康杂交后备泌乳水牛,按体重、采食量等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分别饲喂精粗比为0:100(全粗料组)、35:65(低精料组)、50:50(中等精料组)的混合饲粮。试验为期40 d,其中前10 d为预试期。在试验结束后第1天,经口腔抽取瘤胃液抽提微生物DNA,采用Illumina Miseq PE250平台研究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在门水平上,水牛瘤胃内拟杆菌门(45%~60%)、厚壁菌门(13%~27%)和变形菌门(13%~18%)为主要细菌类别,与低精料组和中等精料组相比,全粗料组提高了拟杆菌门、黄杆菌门和SR1细菌的比例,降低了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细菌的比例;在科水平上,普雷沃氏科(15%~32%)和黄杆菌科(8%~21%)为主要细菌类别,与中等精料组相比,全粗料组、低精料组提高了普雷沃氏科细菌的比例,降低了黄杆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红蝽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细菌的比例;中等精料组瘤胃细菌相比全粗料组有更高的多样性。2)水牛瘤胃内,90%以上的甲烷菌为甲烷短杆菌属,其次为热原体属,饲粮精粗比的改变并未影响甲烷短杆菌属在瘤胃内的优势地位。综合得出,全粗料饲粮有提高水牛瘤胃内纤维降解相关细菌比例的趋势,却降低了瘤胃细菌的多样性;饲粮精粗比的差异对水牛瘤胃甲烷菌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并无显著影响。

  • 不同微生物添加剂组合固态发酵对木薯渣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布氏乳杆菌(LAB)、黑曲霉(AN)、热带假丝酵母(CT)、枯草芽孢杆菌(BS)与植物乳杆菌(LAP)组合对木薯渣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发酵效果最优的混合菌组合。试验以木薯渣为发酵原料,对LAB、AN、CT、BS与LAP进行不同菌种的菌液以1:1体积比组合,共设5个不同组合,组合1:LAB+AN+CT+LAP;组合2:LAB+AN+BS+LAP;组合3:LAB+CT+BS+LAP;组合4:AN+CT+BS+LAP;组合5:LAB+AN+CT+BS+LAP;各组合分别添加1%尿素或者1%尿素+0.6%红糖,空白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对照组Ⅰ添加1%尿素;对照组Ⅱ添加1%尿素+0.6%红糖,各组均用生理盐水调制含水量为65%左右,于聚乙烯薄膜袋中真空发酵10 d。结果表明:1)不同微生物添加剂组合发酵木薯渣对木薯渣营养成分改善效果5菌组合优于4菌组合。其中,组合5发酵木薯渣效果最好,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了发酵木薯渣pH(P<0.05),提高了乙酸和丙酸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为最低,显著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粗蛋白质(CP)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2)添加相应的菌种+尿素+红糖发酵木薯渣有利于产生丙酸。3)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尿素能显著提高木薯渣CP含量(P<0.05)。4)在木薯渣发酵过程中添加尿素+红糖比只添加尿素对木薯渣营养成分改善效果好。综上所述,LAB、AN、CT、BS与LAP组合添加尿素和红糖固态发酵木薯渣,可以有效改善木薯渣品质。

  • 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成效科学评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2-1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2001年国家实施了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文章基于近10年来对黑河流域自然-经济系统水循环、水过程和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和阶段认识,对生态治理效果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估。整体上,黑河流域水资源主要受西风带影响,主要产流区为中高山区。近10年和百年是流域器测记录以来和千年尺度上的丰水期,这为流域分水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而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需求压力是导致流域中下游和经济发展-生态用水之间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中游地表水利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用水结构产生显著变化,但地表水资源限制和中游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局地地下水水位及储量呈减少趋势,且面临枯水期水资源严重超载问题。进入下游的水量接近规划要求,下游水系统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还未全面恢复,并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持续增加的由河岸林地开垦而来的耕地,对下游生态与生产用水分配带来更大的压力,下游需要更为精细的水资源时空管理和调控措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枯水期,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 区域性农田景观格局对棉蚜种群数量的生态学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显著影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不同景观格局会对害虫的种群数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的生态学效应是控制害虫的重要前提之一。以山东省的棉花种植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个典型的尽量临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棉花生产县,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综合分析获得取样县/区的景观因子指数,并系统调查对应县/区的棉蚜种群数量。省级范围的大空间尺度下分析景观组成、景观构成和景观结构等多因子分别与棉田中苗蚜和伏蚜种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格局有密切的关系,且棉蚜发生的两个时期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因子的响应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苗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总面积、耕地的分形指数、县域范围的蔓延度和县域范围的回旋半径等呈显著正相关,与Simpson多样性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伏蚜的种群数量与斑块丰富密度、居住工业交通的蔓延度等呈显著正相关。总之,苗蚜和伏蚜对景观的蔓延度(形)响应基本上是一致的,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伏蚜和苗蚜发生越重。而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多样性(质)的响应不一致,景观多样性高的农田景观不利于苗蚜的发生,对伏蚜的影响不显著;而丰富度密度有助于伏蚜的发生,却对苗蚜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显示了农业害虫的不同发生时期对农田景观格局响应的复杂性。

  • 热应激对水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条件大都以高湿热气候为主,环境高温是对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牛生产力的主要约束因素。本文综述了水牛适宜生长环境条件、热应激对水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评价热应激对水牛生产及健康的影响,促进水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