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虚拟社区:概念辨析、特征分析与分类讨论

    分类: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提交时间: 2023-04-18

    摘要: 目的/意义 厘清虚拟社区的源起、发展脉络以及相关概念,有助于明晰这一研究对象,提高相关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方法/过程 首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概念分析法,梳理虚拟社区概念的产生及发展脉络;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虚拟社区实践现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虚拟社区与虚拟社群描述的是同一研究对象,在线社区、网络社区、电子社区均是虚拟社区的替换概念。虚拟社区包括6类核心构成要素及4类基本特征,按其主功能可被分为兴趣社区、社交社区、交易社区及知识社区4类,每类虚拟社区在成员动机、规制、文化、信息互动模式以及常见价值创造模式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点。

  • 我国服务型制造“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新发展动能、形成新发展优势,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文章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并从发展战略研究、企业数字转型、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培育、服务制造集群、国际竞争合作6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物资储备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各项短板,应急物资储备领域的改革迫在眉睫。当前,必须通过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应急物资储备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文章回顾了我国典型物资的储备体系发展历程,研究了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其改革创新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物资储备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立足国情,形成适应重大应急事件的现代化物资储备综合领导和管理能力;补充完善面向新型风险的物质储备新机制;培养一流的物资储备人才队伍,提高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推动新兴技术在物资储备中的应用,加快物资储备领域数字化转型。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国应急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 政府数据开放准备度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以省级地方政府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政府数据开放的准备度是为向社会提供更高价值数据所做准备的完善程度,考察影响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准备度的差异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推进路径,旨在促进数据开放实践可持续。[方法/过程] 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13个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准备度政策等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响政府数据开放准备度的多种因素的联合效应和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安全保障是政府数据开放准备度的必要条件,数据管理、数据利用、部门职责、安全保障4种要素需同时具备,文本效力、领导公开支持以辅助条件形式与数据管理、数据利用、安全保障、部门职责要素组合在一起使用。

  • 抗疫情助推我国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生产生活物资保障、复工复产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助力科学防控、精准施控,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机遇。文章聚焦当前疫情影响下我国政府、产业、企业、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机遇,分析了疫情中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1)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2)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垂直细分领域的融合发展,丰富应用场景;(3)推动产业互联网建设,促进各产业数字化水平均衡发展;(4)加强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治理,保障数据的高效安全使用。

  • 两种玉凤花属植物的花结构和合蕊柱超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玉凤花属植物的花形态变异多样,分类学问题复杂。为筛选出该属关键的分类学特 征,该文以鹅毛玉凤花和粉叶玉凤花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 了它们的花结构和合蕊柱超微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玉凤花的花结构差异显著,表现 在侧花瓣裂片的有无、唇瓣 3 裂片形态、花距与子房的长度比。(2)合蕊柱超微特征在两 个种间明显不同,表现在退化雄蕊、花药室外壁细胞、“花药—管”外壁细胞、“柱头枝” 及其与花柱交界处的乳突等结构的形态。(3)花粉小块外壁纹饰在种间不同,鹅毛玉凤花 具网状花粉外壁纹饰,粉叶玉凤花则为棒状→网状的花粉外壁纹饰。该研究初步认为,侧花 瓣裂片的有无、花距形态、花距与子房的长度比、花粉外壁纹饰类型等是玉凤花属物种鉴定 的关键分类特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该文补充并分析了粉叶玉凤花的花结构及合蕊柱的 超微特征,不支持粉叶玉凤花独立于玉凤花属。研究结果为亚洲分布的玉凤花属植物分类提 供了新资料。

  • 施氮和根间互作对密植大麦间作豌豆氮素利用的协同效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针对禾豆间作密植机理研究薄弱问题, 以大麦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 设施氮[不施氮: 0 mg(N)·kg1(土); 施氮: 100 mg(N)·kg1(土)]、隔根(不隔根、隔根)和密度[低密度: 15 株(大麦)·盆1; 高密度: 25 株(大麦)·盆1]3 个参试因子,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施氮和根系分隔对密植间作群体氮素竞争互补关系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以期为禾豆间作密植和氮素高效利用提供调控依据。结果表明: 1)施氮、根间互作和增加大麦密度均可提高大麦||豌豆间作群体的吸氮量, 其中施氮较不施氮处理提高33.8%, 不隔根处理较隔根处理提高81.1%, 高密度较低密度处理提高4.2%; 根间互作在低氮条件下对间作吸氮量的贡献相对较高, 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 根间互作提高间作吸氮量的比例分别为92.4%和11.0%; 根间互作条件下增大大麦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间作群体吸氮量。2)大麦为氮素竞争优势种, 密植使大麦氮素竞争比率显著提高, 施氮能弱化大麦氮素竞争比率, 抽穗期大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竞争优势达到最大值。3)根间互作使大麦、豌豆籽粒氮含量在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126.7%、26.9%, 不施氮时分别提高188.5%、46.5%, 且施氮水平和根间作用方式对间作籽粒氮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4)高密度大麦和根间互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群体的氮肥利用率, 根间互作条件下增加大麦密度使间作群体氮肥利用率提高59.8%; 大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竞争比率与间作群体氮肥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施氮、根间作用与大麦密度对大麦||豌豆间作氮素利用呈显著的交互作用, 适宜的施氮量和充分的根间作用是支撑间作密植、优化种间对氮素的竞争关系, 最终提高群体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 大麦/豌豆间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及产量对地下作用和密度互作的响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种间关系是间作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揭示种间关系对间作产量的影响, 对优化 间作技术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 设计根系完全分隔(地上互作)与不分隔(地上地下互作)2 种种间作用关系, 及2 个大麦种植密度(15 株·盆1、25 株·盆1), 探讨了根系相互作用与密植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关系及产量的影响, 以期为建立基于优化种间关系提高间作产量的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与单作相比, 间作可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3.6%~11.3%, 其中地下作用的贡献率为53.9%~63.5%; 增加大麦种植密度, 使根系不分隔间作处理的群体干物质量提高12.5%~14.4%, 根系完全分隔间作处理提高3.3%~6.7%。同样, 与单作相比, 间作群体籽粒产量提高8.6%~38.8%, 地下作用的贡献率为2.4%~16.2%; 增加大麦种植密度, 不分隔与分隔间作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0%~10.9%与1.2%~2.6%, 说明地下根系相互作用是间作密植的重要基础。2)间作可提高大麦、豌豆的收获指数, 大麦提高8.7%~21.0%、豌豆提高3.3%~31.7%; 间作大麦收获指数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而间作豌豆收获指数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根系完全分隔处理降低作用更明显。3)根系不分隔地下作用可提高间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 增加大麦种植密度降低了LER, 说明地下根系相互作用是产生间作优势的主要原因。4)地下作用明显增大了大麦相对于豌豆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 增长率达40.1%~89.1%; 增加大麦种植密度, 平均竞争力提高11.0%~49.9%。5)间作群体籽粒产量与大麦相对于豌豆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相关关系, 当该竞争力在0.35、0.13 时利于间作大麦、豌豆获得高产。本研究表明, 通过增加大麦种植密度(如本研究的25 株盆1)来适度提高大麦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大麦灌浆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间作群体整体产量的提高。

  • 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的胚胎学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 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它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结果表明:(1)花形态 具有以下分类特征:唇瓣三裂,花距不明显;合蕊柱圆柱形;花药帽紫色具黄条纹;花粉团 一对,由黏盘及黏盘柄连接。(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花药室,每个花药室的小孢子 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偏离中轴的不育隔膜组织,发育为一对不等大的次生小孢子囊;花药成熟 时,由于不育隔膜组织降解,形成两个深裂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6 层,为多 层型花药壁,包括:表皮、2~3 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 花药成熟时,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花药室在远轴端开裂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经 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保持在四分体内, 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排列紧密,构成一个坚固的花粉团。花药发育过 程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结合现有资料,该文分析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 中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胚胎学特征,为火焰兰属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资料。

  • 紫纹兜兰的花形态和双雄蕊花药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0-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兜兰属的分类系统学问题争议较大,亟待更多资料澄清。该文利用体式解剖镜和石 蜡切片技术观察了紫纹兜兰的花结构和双雄蕊花药发育特征,为兜兰属及其所在的杓兰亚科 的分类学提供新资料。结果表明:(1)花形态特征支持将紫纹兜兰放置于兜兰亚属的单花 斑叶组,包括萼片具脉纹、花瓣长圆形带黑褐斑,唇瓣具直立的耳状结构,退化雄蕊新月形 等。(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并列的药室,花药室中央分化出一条不完全贯穿的不育 隔膜组织,将其分化为两个小孢子囊。在花药成熟时,不育隔膜组织被降解吸收,两个花粉 囊通过次生融合形成一枚马鞍形的黏性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4 层,由外到内 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符合单子叶型花药壁。花药壁具绒毡层和内绒毡层, 均为2 核。在2-细胞花粉时期,中层和绒毡层发生降解,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4) 小孢子母细胞经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不同排列方式的小孢子四分体,包括正四面体、左右对 称和十字交叉型,且同一药室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步现象明显。(5)在雄配子体 发育阶段,小孢子或保持在四分体内或从四分体中游离出来,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 花粉,形成具有黏性的四合花粉或花粉粒。结合现有资料,该文比较分析了紫纹兜兰不完全 贯穿的不育隔膜组织、单子叶型花药壁、具2 核的绒毡层和内绒毡层、同时型胞质分裂和黏 性花药等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为理解兜兰属及杓兰亚科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新资料。

  • 中国特有的两种同域分布凤仙花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凤仙花属具雌雄异熟和形态多样的花结构,其传粉生物学在物种分化形成及适 应性演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是凤仙花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存在着大量的 特有和同域分布现象,但传粉生物学研究资料较少。为揭示同域分布近缘种的传粉综合征 分化以及传粉昆虫资源分配问题, 该文以中国特有种黄麻叶凤仙花 (Impatiens corchorifolia)和多角凤仙花(I. polycera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 验完成了传粉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分析了这两个种的开花物候、花形态结构、传粉昆 虫的种类及访花行为和人工授粉实验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种凤仙花的花距 不同,花距的长度与花蜜量呈正比,但与花蜜含糖量无关。花距类型决定了两种植物的传 粉昆虫种类的分化。具短花距的黄麻叶凤仙花的花蜜含量为(4.57 ± 1.43)μL,花蜜糖含 量为(45.48 ± 2.28)%,由蜜蜂和胡蜂为其传粉。拥有长花距的多角凤仙花的花蜜含量为 (10.15 ± 3.28)μL,花蜜糖含量为(46.12 ± 1.48)%,除蜜蜂和胡蜂传粉外,天蛾和熊 蜂也为其传粉昆虫。(2)两种植物虽然共享3 种传粉者,但表现为明显的错峰访花,传 粉行为和花通道的差异决定了传粉者携带花粉的部位不一致。(3)繁育系统实验表明, 两种植物均表现出明显的杂交障碍和异花授粉偏好性。因此,花距形态差异显著导致传粉 综合征分化明显和传粉昆虫行为各异;两种植物授粉均需要传粉昆虫,且均无法自花授粉, 呈现异交优势;并且可以通过部分传粉昆虫、花形态差异以及杂交不亲和等情况维持生殖 隔离。该研究结果为理解凤仙花属的传粉综合征、同域分布近缘物种传粉昆虫资源分配等 方面提供了新资料。

  • 西北干旱区葡萄净光合速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葡萄作为西北干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认识其光合生产过程对种植栽培至关重要。 为探究大田自然条件下葡萄光合生理特征及影响葡萄光合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于 2019年6—9月份测定葡萄(品种:无核白)叶片光合作用及其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采用通径 分析方法分析各因子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确定其主要影响因子。另外,在 全天分时段模式下进一步分析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各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1)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型曲线变化特征;(2)葡 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 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3)各月影响葡萄叶片净光合速 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6月、8月和9月为蒸腾速率,而7月为气孔导度;(4)6—9月的葡萄 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均呈“迟滞回环”关系, 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与胞间CO2浓度呈指数函数关系 (R2=0.53)。研究表明,葡萄对西北干旱区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控制蒸腾速率 和气孔导度来优化管理并提高产量,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开展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土壤中的未知生物资源,深刻理解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维持机制,并可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方向。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不可培养,所以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的生物地理学。21世纪以来,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组学技术的突破为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其成为土壤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近期研究重点,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 乏燃料储存用中子/γ射线屏蔽材料研究进展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5-02

    摘要: 随着核工业的发展,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因其高放射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保证核设施的可靠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避免致命的辐射,已经开发了许多功能性中子/γ射线屏蔽材料。本文回顾了用于乏燃料储存用的不同中子/γ射线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硼化不锈钢、含Gd复合材料、B4C/Al复合材料、含铅、钨的复合材料。分别介绍了中子/γ射线屏蔽材料的优缺点,并提出后续乏燃料储存用的中子/γ射线屏蔽材料的研发思路。

  •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战略研究――运用智库双螺旋法谋划海公铁跨境多式联运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破解“马六甲困局”意义深远。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课题组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逻辑认知并站在战略、全局、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系统性研究、创造性提出“双Y 字形”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战略布局新构想:近期赋能现有交通设施发展海公铁跨境多式联运模式,中远期通过投资建设发展海铁联运模式,打造中国西南直达印度洋乃至大西洋的战略通道。目前,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正朝着常态化、规模化、专业化、效益化方向积极推进。

  •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综述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的主要科研进展,提出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所需的主要技术手段与能力建设,期望通过“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为深度发掘土壤微生物组资源,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功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资源瓶颈等问题起到应有的贡献。

  • 西北干旱荒漠绿洲区葡萄园水热通量特征及其 主要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提高干旱绿洲区农田地表过程的科学认识及改善农业水管理,该文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运用葡萄园生长季能量平衡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水热通量变化特征,以及干旱平流和冠层导度(Gc) 在不同生长阶段上对水热通量的影响。此外,我们应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潜热通量(LE)的影响路径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LE呈现出不同程度多峰状;其余水热通量总体上呈单峰状。整体上,各生长阶段日间净辐射(Rn)>LE >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G 相较于􀀁Rn 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2)整个生长季上,LE 和􀀁H 分别占白天可利用能量(Rn–G)的􀀁86%和􀀁14%,表明􀀁LE 始终是白天葡萄园可利用能量的主要消耗项。干旱平流对白天􀀁LE 的贡献范围为􀀁5%~59%,全生长季平均贡献为􀀁28%;Gc 对􀀁LE 的影响在生长季上呈动态变化,且在新梢生长期和落叶期对􀀁LE的影响强于中间生长阶段。(3)LE 主要受􀀁Rn 的影响,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气温(Ta)对􀀁LE 的影响程度相近且仅次于􀀁Rn。通经分析表明,Rn 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方法影响􀀁LE,VPD和􀀁Ta 主要通过􀀁Rn 对􀀁LE 产生间接作用。总之,西北干旱荒漠绿洲葡萄园水热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和季节变化特征,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明显且各自影响程度与路径存在差异。

  • 利用杂交水稻开花比例鉴定耐高温性的方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选用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强的品种, 是缓解极端自然高温导致大幅减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改进水稻品种耐高温性的鉴定技术, 2013 年和2014 年以4 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 用钵栽方法, 分别在开花前后不同时间将钵栽水稻移至人工气候室38.0 ℃高温下处理5 h, 以室外常温(穗层日最高气温31.2~32.8 ℃)处理为对照, 研究极端高温时段对结实率的影响。2015 年和2016 年以40 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5 个分期播种试验, 于水稻穗层温度达35 ℃以上时期, 从5 个播种期中选择20 个同期开始抽穗、生长整齐的稻穗挂牌标记,观察不同时段开花比例, 以研究品种间开花期耐高温能力与不同时间开花比例关系。结果表明, 杂交水稻开花期高温下11:30 前的开花比例、常温下12:00 前开花比例分别与耐高温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耐高温品种主要通过提高高温下的结实率而间接增强其耐高温指数, 而高温下的结实率则直接影响耐高温指数。高温下开花早的品种在常温下开花也早, 杂交水稻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9:30—12:30, 品种间在不同时刻开花的比例各异。开花后2 h 遇高温对结实率影响不明显; 穗层气温34 ℃、35 ℃且频率达80%以上的最早出现时间分别在13:30 和15:30, 选择日最高温度≥34 ℃或35 ℃出现前2 h 开花比例高的品种, 能有效地避开高温伤害。基于以上分析分别建立了利用开花期高温下11:30 前开花比例、常温下12:00 前开花比例和高温下结实率3 个指标预测鉴定耐高温指数回归模型, 准确率(预测值/实测值)高达92.29%~102.73%。为水稻品种开花期耐高温性鉴定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新方法。

  • 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 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 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 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 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 结合笔者20 余年的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 (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 粒为佳, 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 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 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 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 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 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 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 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 Y=30.798X+1 340.9, 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 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 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 Y=2 607.911.02X (R2=0.630 8), 穗粒数≤237 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 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 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和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