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自然性偏好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现有研究对其概念定义、具体表现及心理成因的探讨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梳理。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 自然性偏好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4

    摘要: 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 人工智能之拟人化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27

    摘要: 人工智能及其载体或者存在形式(如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不只具有智能,更具有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之具备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拟人化。拟人化是将人类特征、动机、意向或心理状态赋予非人对象的心理过程或者个体差异,拟人化的产生受到激发主体知识、效能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影响。对人工智能的拟人化影响存在如何拟人化(即拟人化的人工智能知觉以及破除恐怖谷效应等问题)、何时拟人化(即何种人格者在何种情境下更易拟人化人工智能)、拟人化何用(即拟人化人工智能的好处和意义)以及拟人化后的社会互动行为等问题。本文在心理学和人—机器人交互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人工智能拟人化的如何、何时及为何问题,并对人工智能设计提供心理学思考。

  • 如何做一个道德的人工智能体?心理学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提交时间: 2018-11-27

    摘要: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道德困境,如何做出道德的人工智能体(如道德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了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了人工智能体是否可能被赋予道德地位、被如何赋予何种道德地位;人工智能体是否需要及需要何种道德能力;人工智能体如何获得及获得何种道德规则;人工智能体能够如何深化人类对于人性、关系以及多样化的道德理解等多种问题进行了回答。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切实回答如何做出道德的人工智能体的疑问,期望对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道德心理学智慧。

  • 动觉共情干预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witnessing)和无领导者舞蹈(leaderless dance)等。国外研究者认为,动觉共情的干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觉共情产生效果的原因。其中,研究者们对镜像技术的关注最多,主要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去阐述镜像干预技术得以产生疗效的原因。从动觉共情整体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能够有效直接测量动觉共情的工具仍有待开发,以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等。

  • 低环境可持续性降低环保人工智能的使用意愿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4

    摘要: 人工智能有助于生态环境治理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它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能源,其产生的碳排放也影响着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然而,暂未有研究关注人工智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此的反应,因此本研究探究了人机环境决策情境下,人工智能的可持续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方式、原因和边界条件。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ChatGPT生成的态度词,考察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环保系统的使用意愿和态度,发现人们的使用意愿较高且态度积极。研究1在2个子研究中分别操纵了人工智能可持续性的感知(有Vs.无),并发现低可持续性组被试对人工智能的接受意愿更低,而且对国家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支持度也更低。研究2改变可持续性的操纵方式(低Vs.高),再次通过实验重复了研究2的结果,并且发现道德而非能动是影响可持续性和接受意愿的中介机制。研究3探索了这一影响可能存在的边界条件,验证了个体亲环境态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人工智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也为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 人工智能主管提出的道德行为建议更少被遵从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摘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组织中的巨大变革,其担当起能够直接影响员工行为的主管角色。六项递进的情境实验(N= 1642)试图探讨人们对由AI或人类主管提出道德行为建议的反应差异,以及其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比于人类主管,人们对AI主管提出道德行为建议的遵从程度更低(实验1a~5),这是因为人们对与AI主管的互动存在更低的评价忧虑(实验2~3),而且当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AI主管越拟人化时,人们对AI主管提出的道德行为建议越遵从(实验4~5)。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组织中AI主管的反应,并说明了AI主管在涉及道德引导领域的欠缺,为组织管理中AI领导力的部署提供实践参考和提升方案。

  • 感知机器人威胁降低亲社会倾向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8-18

    摘要: 机器人进入社会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心理威胁,而这种威胁会给人际关系带来挑战。通过八个研究,结合档案数据库回溯、问卷调查、情境实验和线下调查,文章探讨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感知机器人威胁会降低人们的亲社会倾向(研究1~7);其机制为集体焦虑的中介作用,即感知机器人威胁会增加集体焦虑,从而降低亲社会倾向(研究2~4);此效应受到内外群体的调节,即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会降低对于外群体成员的亲社会倾向(研究5);同时,此效应受到道德比较倾向的调节,即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会降低下行道德比较者的亲社会倾向(研究6)。研究结果揭示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拓展了现有关于机器人社会影响的研究。

  • 善因视角下主播-产品匹配度对助农购买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8-01

    摘要: 在“数字下乡、农货上行”,以直播助农为牵引,推动数字化技术和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倡导下,懂农业、爱农村、掌握短视频和直播技术的“新农技”成为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本研究旨在探讨善因营销视角下,助农直播中主播与农产品的匹配度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助农购买意愿。7个递进子研究(N = 1312)探讨了主播-产品匹配度对助农购买的影响、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助农直播中,主播与农产品的匹配度影响消费者的助农购买意愿;第二,感知主播可信度和感知主播利他动机在主播-产品匹配度影响助农购买中起中介作用;第三,消费者与主播之间的关系规范、消费者对产品的卷入度能够调节这一影响;第四,感知助农直播真实性和消费者的温暖光辉动机可以作为主播-产品匹配度影响助农购买的替代性解释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当前助农直播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建议。

  • 文化如何影响道德?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与多元文化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 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境中备受关注, 并已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不同文化因素(比如地域、生态、社会阶层等)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 期望推动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 算法歧视比人类歧视引起更少道德惩罚欲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 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6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 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 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 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 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 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 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 中西方文化语境下的道德心理有何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2

    摘要: 现代西方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自创立以来,经过百年发展,文献丰富、成果显著、流派众多,反观中国的道德心理学,虽已积累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成果,但是终究缺乏基于中国文化的伦理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加之基于实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实证探索十分有限,因此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试图梳理并评述现代取向的西方主流道德心理学理论及其局限、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道德心理论述及其未来展望,以期激发未来研究者共同推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中国道德心理学话语体系构建,最终服务于描述、解释、预测和提升中国人的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及其文化心理后果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2

    摘要: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与多元文化融合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文化心态中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形成并存、交织、融合的文化形态,导致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构成了即是文化资源,也是文化冲突的复杂格局。本文评述了基于本土社会科学视角的心理传统性与心理现代性的相关研究,以期推动本土心理学视角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构建、实证积累、实践应用以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学话语体系构建。

  • 算法歧视比人类歧视引起更少道德惩罚欲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07

    摘要: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六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 技术接受的贫富分化?主观社会阶层影响个体对人工智能的态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 新科技常常带来新的社会贫富分化,如何防范人工智能带来新的贫富分化是巩固共同富裕成果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指出阶层不同则社会认知不同,但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尚不清楚。本文通过3个递进研究(5个子研究)检验主观社会阶层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越高,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越积极;社会流动信念是社会阶层影响人工智能的中介因素,社会阶层越高,社会流动信念越高,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越积极;集体主义是社会流动信念影响个体对人工智能态度的调节因素,集体主义越高,社会流动信念和个体对人工智能的积极态度的正相关关系更强。这些结果表明,不同阶层在社会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出现差异,提高社会流动信念或加强集体主义文化可以提高较低社会阶层对人工智能的积极态度,从而缓解因人工智能带来的贫富分化。

  • 心理丰富提高亲环境行为意愿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 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 通过10个子研究(N = 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 心理丰富程度越高, 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 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研究2.1~2.4), 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 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 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 心理丰富提高亲环境行为意愿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7

    摘要: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通过10个子研究(N = 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心理丰富程度越高,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 (研究2.1~2.4),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 “AI失业”的信息框架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03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起人们对未来失业问题的关注,而在了解“AI失业”过程中所接收的信息则可能影响人们的AI威胁感。通过七个实验,文章探讨了关于“AI失业”的两种数字信息框架对AI威胁感的影响和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以及对AI研发支持和工作评价标准等后续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因素框架,概率框架降低了人们的AI威胁(实验1–7);其机制为判断“AI失业”发生可能性的中介作用,即概率框架会使人们形成“AI失业”更不可能发生的判断,从而降低AI威胁(实验2–5);此效应受到模糊容忍度的调节,即概率框架降低AI威胁主要体现在对模糊信息容忍度高的个体当中(实验5);此外,受概率框架影响,人们也对有关AI研发的政策表现出更加支持的态度,AI威胁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实验6);同时,受概率框架影响的人们对于需要经常接触AI的工作也有更加积极的推荐意愿(实验7)。研究结果区分了两类数字信息框架对AI威胁的影响,为以往探索AI威胁成因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 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缘起、内涵与论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9

    摘要: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 感知不透明性增加职场中的算法厌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22

    摘要: 职场中用算法作为人类决策的辅助和替代屡见不鲜,但人们表现出算法厌恶。本研究通过4个递进实验在不同职场应用场景下比较了人们对于人类决策者与算法决策者所做决策的态度,并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在职场情境中,相比于人类决策者,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可容许性、喜爱程度、利用意愿更低,表现出算法厌恶。这一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比于人类决策,人们认为算法决策者的决策更加不透明(实验2~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算法被赋予拟人化特征时人们扭转了对算法决策的厌恶,提高了对其的接纳态度(实验4)。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反应,为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引导算法使用伦理化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