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词语相关性的对话系统话题分割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02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开放域对话系统中存在的话题转移问题以及对话内容中存在大量短文本的情况,传统的基于相似性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创新地提出通过对话系统中前后句子的相关性判断分割点,实现话题分割,并比较了相关性与相似性在计算中对句子信息利用的不同之处。提出一种相关性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话题分割,最终实现话题转移检测。通过与现有方法的对比实验,表明了提出的相关性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 基于递进式卷积网络的农业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林、牧、渔业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5-15 合作期刊: 《智慧农业(中英文)》

    摘要: 目前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PLM) 的命名实体识别的研究在面对农业领域存 在的实体命名方式繁杂、实体边界模糊等问题时,仅使用PLM最后一层表示输出,且均从外部引入知识或操作对 实体表示进行增强,忽视内部各层本身蕴含语言不同层次的丰富信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递进式卷 积网络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存储自然句子,通过PLM后得到的每层输出表示;其次以递进式卷积作 为全层信息的特征提取手段,对储存的模型中间层输出表示依次卷积。模型将注重全层信息,包括被忽略的浅层 输出,而有研究表明靠近输入的模型层输出的句子嵌入包含更多的诸如短语、词组等粗粒度信息,对于边界模糊 的农业命名实体识别,更关键的词组界定信息或许就隐含在这些被忽略的浅层嵌入中,可为农业领域存在的命名 实体识别问题提供帮助。无需外部信息的引入,充分利用已使用的计算力得到的结果就能增强句子的表示嵌入; 最终通过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CRF) 模型生成全局最优序列。在构建的包含农作物品种、病 害、虫害和农药4类农业实体的农业数据集上,所提方法的综合性指标F1值相较于基于Transformer的双向编码表 征模型(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 BERT) 提升3.61%,在公开数据集上也有较好表 现,其中在数据集MSRA上F1值提升至94.96%,说明基于递进式的卷积网络能够增强模型对自然语言的表示能 力,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上具有优势。

  •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是红山茶组中稀有5 室蒴果代表种之一,具有重要物 种生物学意义和经济利用价值,为探索贵州红山茶物种稀有濒危原因,解决资源保护利用科学问题, 采用样方法与实测法调查,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和生存力分析,开展种群结构动态量化特征和未来发 展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红山茶原生植被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特征典型,常绿落 叶阔叶混交林占主体林分,华山松(Pinus armandii)+桦木(Betula luminife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蓝果树(Nyssa sinensis)+山茶(Camellia sp.)+铃木(Eurya sp.)+木荷(Schima sp.) 等针叶阔叶混交林常见。(2)贵州红山茶植物种群结构为增长型,以小树和中树龄级阶段植株为 主体,占种群数量的73.02%;种群存活曲线Deevey-Ⅱ型特征明显,种群生命期望值在幼苗期达到 最大值,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表明种群幼苗库丰富,但响 应生境外的干扰敏感,幼苗存活至Ⅶ龄级植株概率陡降至36.17%,整体上表现呈“Ⅳ龄级前增长 -Ⅳ龄级后衰退”的特点。(3)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贵州红山茶在未来2、4、6、8、10 个径 级的生长期之后,种群动态趋向于中树(Ⅴ~Ⅶ龄级)、大树(Ⅷ~Ⅹ龄级)和老树(Ⅺ~ⅩⅢ龄 级)的态势。综上结果表明,贵州红山茶由于生境资源及空间有限性导致种群内部或者不同物种间 的竞争加剧,使种群幼苗存活率降低和低龄级植株数量减少,以及人类掠夺性采伐造成的成年植株 死亡率增高,致使其种群数量增加及种群扩散受阻,分布区狭窄,物种趋于濒危。

  • 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趋势分析及2022—2035年预测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是当前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的 了解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的趋势,并预测2022—2035年宫颈癌疾病负担,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对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并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比较。基于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对2022—2035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进行预测。结果 中国宫颈癌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的11.80/10万增至2021年的13.37/10万(EAPC=0.88,95%CI=0.70~1.07);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6.98/10万降至2021年的4.64/10万(EAPC=-1.05,95%CI=-1.20~-0.89);标化DALYs率由1990年的228.2/10万降至2021年的149.8/10万(EAPC=-1.07,95%CI=-1.22~-0.92)。2021年,中国宫颈癌标化死亡率分别是英国的2.11倍、澳大利亚的1.73倍、美国的2.45倍,标化DALYs率分别是英国的2.01倍、澳大利亚的2.38倍、美国的1.59倍。1990—2021年,35岁以上女性宫颈癌的发病数占比从1990年的86.41%升至2021年的92.12%,DALYs占比从1990年的88.48%升至2021年的95.07%;40岁以上女性宫颈癌的死亡数占比从1990年的86.42%升至2021年的95.54%。25~54岁组宫颈癌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其中,4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最大(EAPC=1.49,95%CI=1.2~1.78);45~49岁组宫颈癌死亡率和DALYs率在<60岁人群中下降幅度最小。预测2035年,中国宫颈癌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以及标化DALYs率将分别降至11.8/10万、3.4/10万和112.8/10万。结论 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较重,高于英国等发达国家;35岁以上人群是宫颈癌疾病负担的主要构成,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建议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9~14岁女童HPV疫苗接种的全国普及,并探索将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提高35~44岁人群的宫颈癌筛查覆盖率,结合加强宫颈癌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防控体系,降低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

  •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的种群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系山茶属下接受物种名称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的异名,是贵州省自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稀有濒危,探究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 性特征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研究植物种群发育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实地踏 查基础上,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种群各生长阶段植株分布特点及关联性进行点格局分析。结果 表明:(1)贵州红山茶种群各发育阶段植株在较小尺度下皆为集群分布,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 个体间聚集程度逐步降低,呈现出由集群分布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的趋势,具有显著小尺度聚集、 大尺度随机的基本特征。(2)小尺度下,植株相互庇佑提高种群存活率,种群各相邻年龄阶段植 株均表现出正相关,随着尺度增大相关性逐渐减弱并走向负相关关系;中-大尺度下,中龄、成年 植株抑制林下更新以保障其生长优势。物种发育原始、生境资源竞争压力大、种内自疏牵制性强及 生境干扰等因素,是贵州红山茶种群难于扩散而呈狭窄分布特征和物种稀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 改善自然分布种群生境条件、适当的疏林结构调整以及物种迁地保育和育苗回归栽培是保障贵州红 山茶种群稳定繁衍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红山茶植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种质基础及 科学依据。

  • 贵州石笔木种子内源有机化合物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浸提法和GC-MS检测了贵州石笔木种子内源有机化合物种类、相对含量,以及种皮和胚乳在不同溶剂、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的浸提物活性。结果显示:(1)种皮和胚乳中皆含有有机酸、烯、酯、醇、醛、酚等6类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其中种皮含有机酸7种、烯类1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3种、酚类1种,胚乳含有机酸6种、烯类1种、酯类1种、醇类1种、醛类1种、酚类1种;(2)种皮浸提物活性显著高于胚乳浸提物活性(P<0.05),且其烯、醛、醇和酯类含量分别高出胚乳含量的8.78%、2.66%、2.15%和1.70%,可能是对种子萌发起主要作用的内源抑制物质;(3)不同条件下处理的浸提液均能显著抑制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浸提液抑制物活性表现为醇溶剂大于水溶剂,并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初始温度为100 ℃时,浸提液抑制活性达到最大值。贵州石笔木种子的内源有机化合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探索其与种子萌发的作用机制,解决种子萌发育苗的关键技术及在农林业生产中应用,这在植物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生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太阳活动区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9-12-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太阳活动区是各类太阳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剧烈的太阳活动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准确地检测与跟踪太阳活动区对监控和预报空间天气非常重要。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YOLOv3-spp和DeepSort提出了一种太阳活动区检测和跟踪方法(Active Regions Detection and Tracking Method, ARDTM),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图像处理方法易将一个太阳活动区误检测为多个,或者多个太阳活动区误检测为一个活动区的问题;及时捕获到新产生的太阳活动区和终止跟踪消失的太阳活动区,有效地提高了太阳活动区的跟踪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检测和跟踪不同望远镜、不同时间间隔序列图像中的太阳活动区。

  • 蓖麻根腐病抗性鉴定及其 SSR 标记的初步建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蓖麻根腐病是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根部病害,严重威胁蓖麻产量。 由于缺乏抗源,制约了抗病品种的选育。为寻找抗病种质、建立抗性分子标记,本研究对 252 份材料的抗性进行了表型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1)浓度为 1×106 个∙mL-1 的孢子 悬浮液灌根是一种有效的接种方法;以接种后枯萎天数为基础的 5 级评价法,可作为鉴定标 准。(2)鉴定出了 130 份抗病材料,其中高抗的 105 份。(3)野生材料中抗病材料比例(66%) 远高于栽培材料(35%),建议将野生材料,尤其是中国华南野生材料的研究利用作为今后 抗病育种的重要方向。(4)初步建立了 8 个与抗性关联的 SSR 标记。该结果提供了有效的 根腐病抗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筛选出了一批育种迫切需要的抗病基因资源,初步建立了 可用于辅助选择的 SSR 标记,为蓖麻抗根腐病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