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动态EM-SHSMM的异常数据下设备健康预测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4-17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设备退化过程中异常数据下的剩余有效寿命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的期望最大化算法(EM)-分段隐半马尔可夫模型(SHSMM)预测方法。首先,基于SHSMM的理论框架,采用期望最大化参数自适应估计算法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其次,基于WGM(1,1)模型,提出动态前向后向灰色填充算法处理样本中的异常数据,并利用健康预测过程预测设备的剩余有效寿命;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设备健康预测方法能有效解决异常数据的问题。

  • 基于时间延迟的多类型维修与经济生产批量联合优化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02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目前未能较好的综合考虑多维修类型与经济生产批量联合优化的问题,首先考虑多类型维修关系,基于时间延迟理论求出故障和缺陷次数的表达式;其次,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费用和维修费用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类型维修和经济生产批量联合优化模型,以单位时间内总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获得最优检查间隔期和经济生产批量;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说明了第一类缺陷检查次数的多少对费用和经济生产批量影响不大。

  • 基于改进的NSGA2算法考虑病患公平性及医院运作成本的病床配置优化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2-04-07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目前医院病床调度存在运营成本较大以及医患关系之间公平性的问题,提出一个考虑医院运作成本和病患公平性下单科室病床分配的多目标随机规划模型。首先,根据基于医院的相关政策,提出一个考虑响应性与准入性的权重测度指标来反映医患关系的公平性,并考虑医院的运作成本建立多目标随机规划模型;其次,为方便算法求解,引入线性化方法将复杂模型处理成混合整数线性模型;最后,采用改进后的NSGA2算法对多目标问题求解,并对算例进行不同的数值实验,通过调整不同的参数进行相对应的灵敏度分析,改进后的算法提升了算法的收敛性与多样性,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基于改进退化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设备健康诊断与寿命预测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0-09-28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隐马尔科夫模型在进行设备健康诊断时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似幂关系加速退化为核心的改进退化隐马尔科夫模型(DGHMM)。首先,引入退化因子描述设备衰退过程,提出的似幂关系加速退化较常规指数式加速退化而言,能更好地描述设备服役期间随着役龄增加性能的逐步下降。其次,以全局搜索能力相对较强的改进遗传算法代替常规EM算法进行参数估计,克服了EM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局限性。同时,针对隐马尔科夫模型时间上须服从指数分布而不能直接用以寿命预测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以近似算法与Viterbi算法为基础的贪婪近似法,以寻求最大概率剩余观测为目的,动态地寻求最大概率剩余状态路径,对设备剩余寿命进行预测。最后,通过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液压泵数据集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改进退化隐马尔科模型的设备健康诊断与寿命预测方法在描绘设备退化、设备状态诊断准确率方面更加有效,在剩余寿命预测上亦为可行。

  • 时间敏感网络研究进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0-09-28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场景的增加,时间敏感网络已被各界所广泛关注。首先介绍了时间敏感网络的发展历程、技术内容;然后介绍了时间敏感网络标准协议中的部分重要机制,并重点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时间敏感网络的研究状况,分析了不同场景下应用特点;最后指出了时间敏感网络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突发事件下的医院应急资源动态分配模型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12-13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突发事件下医院里应急资源的供需不平衡问题,进行了医院应急资源动态分配模型研究。考虑到病人数量的增多以及病人的伤情演变导致医院应急资源供应相对紧缺,基于序贯决策理论,将病人需求的变化设计成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建立了医院应急资源动态分配模型。使用基本粒子群算法求解,通过某次地震发生后医院的救援实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表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可以动态地满足伤情演变下不同状态病人的需求,使得应急救援中整体的资源利用达到最优。

  • 基于DSSAT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潜在产量模拟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潜在产量的影响,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AR5提出的BCC-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1-1)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的基于典型浓度RCP各情景(基准时段baseline、RCP 2.6、RCP 4.5和RCP 8.5)主要气象要素的逐日模拟数据和历史观测数据。通过DSSAT模型模拟历史时期(2001-2009年)冬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并计算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二者的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开花、成熟期和产量模拟结果的相对均方差根误差分别在0.83%-2.98%之间和7%以下,符合度D均接近于1)明确最优遗传参数,应用最优参数模拟加以验证,完成模型参数区域化。结合历史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期(2021-2050年)主要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DSSAT模型模拟分析未来3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DSSAT-CERES-Wheat品种遗传参数本地化后能准确模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及产量潜力。较基准年相比,2021-2050年RCP情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10℃积温除RCP 2.6情景外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RCP 8.5 > RCP 2.6 > RCP 4.5;降水量年际波动都比较大,区域性差异明显;太阳总辐射量较基准年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随着年份的增加逐渐减小,变化率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趋势。除昆山外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较基准年均有所提前,开花期到成熟期天数则随之缩短。仅考虑气候条件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与基准年减少,昆山、英山下降幅度较滁州、钟祥大(3%-59%),且区域差异明显。分析可得,一定范围内冬小麦产量随积温的增加逐渐增加,超过一定阈值时则逐渐减少,其他气候因子增加或减少并不能弥补积温过低产生的负效应。

  • 基于SPEI-PM指数的黄淮海平原干旱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利用黄淮海平原4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月值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了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黄淮海平原近54年干旱变化趋势、发生频率和持续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SPEI指数与河南、河北和山东省农业干旱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1)改用Penman-Monteith蒸散公式后,SPEI干旱指数在黄淮海平原呈整体上升趋势,即趋于湿润;(2)近54年干旱演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20世纪60年代干旱频率最高,而21世纪初(2000-2014)干旱频率整体偏低;(3)黄淮海平原干旱发生具有持续性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遭受的持续性干旱最为严重,平均干旱持续时长约2.6个月,21世纪初下降到1.5个月;(4)河南、河北和山东省的农业干旱面积年际变化表明,干旱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以后年均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比2000年之前分别下降了58.0%、44.4%和49.1%;(5)农业干旱面积与SPEI具有中等以上的相关强度,其中对山东省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相关系数r达到-0.7以上,表明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的SPEI指数在黄淮海平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林盘的形态特征和植物种类构成与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2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林盘是成都平原广泛分布的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属于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并作为传统的乡村聚落单元,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识别林盘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特征,有利于深刻揭示林盘生态服务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为林盘保护及改造提供科学建议。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拍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类型林盘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林盘的形态较规则,规模不大(平均面积为6678.87 m2),植被覆盖度43.5%-76.9%,植物、房屋以及其他组成要素相互融合。(2)林盘内维管束植物合计106科254属310种,其中本地种236种,占总数76.13%,国内引进种35种,占总数11.29%,世界引进种39种,占总数的12.58%。(3)植物属的区系分布以北温带成分(22.31%)和泛热带成分(16.12%)为主,热带亚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比例较为接近。(4)从分布特征来看,远郊区林盘的植物种类最多(P P P < 0.05)。

  • 构建山区综合减灾与特色产业协同模式,助力我国山区高质量发展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我国山地灾害易发区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的空间范围高度重叠,长期以来形成的减灾与发展间的疏 离和脱节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成为制约2035 年山区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障碍。文章在系统梳理山 区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基础之上,基于人地协调论思想创新发展易灾山区的“灾—地—人” 绿色协同理论,提出综合减灾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剖析了该模式的内外部协同机制、主 要协同路径和关键协同技术;系统介绍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红莫镇热水河小流域综合减灾与产业 发展协同示范区建设成果;讨论了在全国山区推广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协同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路 径。成果可用于指导我国广大山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也有助于提高山区的统 筹与治理能力,支撑山区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