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4
安慰剂效应指个体接受惰性物质或程序后,对自身状况产生积极预期从而使自身症状得到缓解的效应。已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不仅能镇痛还能有效调节情绪。为了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采用被试间-被试内混合设计,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共纳入健康大学生被试100名。结果发现,DLPFC组(n = 50)比控制组(n = 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同时,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ERP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的波幅也更低,但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基线)下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 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TMS)和脑观测(ERP)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26
“负性偏向”指人们往往优先感知、注意和记忆负性(而非正性)信息,负性偏向是情绪领域能观察到的最稳定的情绪加工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中。但是在婴儿中如何呢?本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考察了45名0岁新生儿(日龄5.2 ± 1.7天,23名男孩)和45名1周岁婴儿(月龄12.7 ± 1.4月,21名男孩)对快乐和愤怒语音韵律的大脑反应。结果表明,在大脑右半球的额叶、颞叶和顶叶的脑功能连接中出现了情绪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在新生儿组,快乐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度高于愤怒语音条件;在婴儿组,愤怒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于快乐语音条件。此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人类刚出生时情绪加工偏向是正性的,之后才转变成为负性。因此,“负性偏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加工偏向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会发生转变。本研究首次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情绪偏向的变化,该发展规律不但有利于及早发现自闭症等情绪和认知发育障碍,还能指导家长运用恰当的交流和抚养方式科学育儿。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2
摘要:情绪调节对维持个体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生活十分重要,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情绪调节,目前我们对内隐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为揭示内隐情绪调节的核心脑区,本研究使用句子整理任务启动内隐认知重评,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激活内侧前额叶特别是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考察该脑区在内隐情绪调节中的因果作用。结果表明,vmPFC被激活的被试组(实验组,n = 40)在内隐认知重评启动条件下比tDCS伪刺激组(对照组,n = 40),在观看负性图片时报告了更少的负性情绪,同时负性图片诱发的晚正成分(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波幅更低(LPP是情绪体验强度的客观指标)。同时,实验组比对照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表现出更低的枕区P1波幅(P1为早期视觉注意程度的客观指标)。以上结果说明,激活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不但能增强内隐情绪调节的效果,还能减少被试对负性刺激的早期注意分配。本研究是采用tDCS技术考察启动引起的内隐情绪调节的首次尝试,研究结果不但表明了以vmPFC为代表的内侧前额叶在内隐认知重评中的关键作用,还为临床应用研究指出了增强内隐情绪调节能力的神经调控潜在靶点。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2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失智症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本文介绍了WHO“2017—2025年公共卫生领域应对失智症全球行动计划”(简称“全球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并系统阐述了“全球行动计划”的7个优先行动领域,分别为失智症作为公共卫生重点、友好意识、控制危险因素、诊疗与护理、人员支持、建设信息系统、研究与创新。根据WHO“全球行动计划”,2009年至今,25个国家(地区)分别从预防、干预、研究、支持、实施、立法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优先行动领域的部署。目前,我国尚缺乏国家层面的失智症行动计划,结合WHO和25个国家(地区)的优先事项和具体措施,建议我国在制定失智症国家行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WHO成员国在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减少危险因素、制定长期护理保险、营造友善社会氛围、建设国家监测系统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0-10-26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利用发射到平流层的球载太阳望远镜来观测太阳磁场演化和监视太阳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平流层中,球载太阳望远镜对太阳的观测不受来自地球对流层大气中天气现象的干扰,处于无视宁度影响的环境中。这为获取高质量的太阳图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次,平流层的空气已经十分稀薄,对紫外线的吸收也大为减弱。球载太阳望远镜能够在近紫外波段观测太阳活动和爆发。第三,球载太阳望远镜可以通过回收、升级和再利用来降低其使用成本并提高望远镜的利用率,远比空间观测经济实惠。利用球载太阳望远镜开展对太阳的观测研究在欧美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太阳观测的球载任务发展历史,包括在这期间积累的非常丰富的仪器研制和观测经验,详细地介绍欧洲“日出”(SUNRISE)球载任务的仪器搭载、大量的高分辨观测数据和一系列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球载望远镜的研制提供重要参考。
分类: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0-02-19
摘要:目的:调查在COVID-19疫情发展至中期状态下全国不同地区居民心理状态。方法:对全国不同地区3340位居民进行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 SSRS)及疾病认知调查与分析。结果:抑郁(40.89±10.901)和焦虑(38.35±8.298)平均分与常模比较轻度升高(P < 0.05),但无临床意义(抑郁评分>53;焦虑评分>50),湖北地区群众与非鄂地区相比,抑郁和焦虑得分未见明显差异。SSRS评分各组平均分均>30分,但低龄组小于高龄组(P < 0.05)。疾病认知评分,医学组高于非医学组,低龄组高于高龄组(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认知与焦虑和抑郁评分呈负相关(P < 0.05)。结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抗“疫”战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湖北地区居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较非疫情期间略有升高。社会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对疾病认知还相对不足,需要社区及医务人员进一步进行普及,充分认识疾病可能是消除焦虑和抑郁的有效手段。
分类: 医学、药学 >> 医学、药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2-17
摘要:药物重定位(老药新用)策略在新发传染病中具有独特应用前景。我们前期提出了一种新的药物重定位系统——aCODE,可以基于疾病流行早期有限信息对潜在有效的天然产物进行预测。本文基于计算工具与文献证据,对可能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中发挥作用的中药天然产物进行理论研究,发现:(1)文献调研共发现56种经过实验验证具有抗冠状病毒活性的天然产物成分,可靶向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2)将aCODE系统所预测的抗冠状病毒天然产物成分与文献证据对比,发现交集有大黄素、甘草酸、人参皂苷R1、利血平和杨梅素等。大黄素可破坏冠状病毒S蛋白与宿主ACE2相互作用,阻止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同时具有抑制3a蛋白离子通道、阻止病毒释放的作用。甘草酸或其衍生物也是国内相关团队在新冠病毒肺炎治疗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3)针对中药预测结果中大量出现的芳香化合物,aCODE系统增加芳香植物提取物数据源,计算发现氨基肉桂酸、肉桂醛、茴香烯、紫苏醇、芳樟醇、柠檬烯具有潜在的抗病毒效应。提示“芳香避秽”的细胞分子学机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提交时间: 2017-12-21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为促进建筑运维管理在语义网上的实现,建立了基于BIM和本体技术的智能应用框架;结合DogOnt本体建立了建筑运维管理本体;提出了BIM数据提取方法及个体、规则的创建方法;采用Revit API、OWL API和SWRL API技术实现了框架程序。利用一个实际项目验证了框架、方法和程序的有效性。对推进BIM、本体和语义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筑运维的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目的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手术室人员、物品、设备信息智能化管理。方法 选择我院接受手术的200例患者,其中10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另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管理方式,如医护人员与患者身份确认书人工核对、术前设备与物品的准备等方面;观察两组术前准备、物品出入库及术后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器械错送、设备使用率、手术频率及费用情况,对比两组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和手术室工作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物品出入库错误率及术后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使用率(99% vs 91%)、日手术量(5.38±1.23台 vs 3.17±0.74台),手术费用(5482.38±1231.23元 vs 7032.49±1536.74元)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医生满意度为94%,护士满意度为97%,手术室工作质量考核评分为92.37±3.1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射频识别有助于实现手术室人员、物品及设备的综合性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及医疗成本。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准确估算草地生物量, 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 草地生物量估算研究大多集中在北方, 而南方草地具有类型繁多和分布零散等特征, 对其生物量进行评估的报道较少。本文以云南省为例, 应用2012—2014 年草地生物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同期MODIS 遥感数据, 建立草地地上生物量(AGB)遥感估算模型; 再引入草地植被群落特征(高度和盖度)信息对统计模型进行优化, 并进行生物量空间反演。结果表明: 优化后模型的估算精度由原来的35.0%提升为43.7%; 反演得到云南省3 年年均AGB 的总量介于1 026.86 万~1 408.54 万t, 平均为1 221.11 万t; 从空间分布上看, 云南省草地AGB 密度总体上呈现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格局。本研究首次将遥感植被指数数据与实测植被群落特征参数结合, 使估算精度比传统的纯粹光学遥感模拟方法显著提升24.9%, 但精确估算大面积的草地AGB, 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激光雷达数据或遥感立体影像中提取的植被特征信息应用于草地AGB 估算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凋落叶分解是控制森林湿地物质循环的重要生态过程,是全球 C、N 等元素循环的重要一部分。 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10 种典型植物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 2a 的分解实验测定分解阶段凋落叶的生物量残留率、分解速率常数 k 和 C、N 残留百分 比,探讨初始凋落叶化学性质对分解速率常数 k 的影响。 结果表明:(1)十种凋落叶生物量在两年内降解至初始的14.5%— 66.2%,种间差异可达 4 倍以上;分解速率常数 k 在 0.26—1.64 a-1 之间,针叶分解速率<阔叶分解速率;(2)分解速率常数 k 与初 始凋落叶酸溶性组分(AS)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初始 C 含量、酸不溶组分(AIF)和 AIF/ N 比均显著负相关(P<0.05); (3)凋落叶 C 残留百分比持续下降至 10.2%—66.1%,而 N 残留百分比因物种与分解阶段不同呈现不同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森林湿地中凋落叶初始 C 组分差异是其分解速率的种间极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评估森林湿地的 C、N 循环应充分考虑种间 差异。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14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钛基尺寸稳定性阳极(DSA)在三价铬电镀中的应用已有很多研究,但在六价铬电镀工艺中鲜有研究。本文通过霍尔槽电解,电化学特性,和长期稳定性测试的方法研究DSA(IrO2, Ta2O5)、DSA(IrO2, Pt)阳极和铅锡合金阳极在电镀铬溶液中的性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钛基DSA阳极真实活性比表面远远大于其几何表面;在镀铬溶液中表现出较低的析氧电位和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尤其是DSA(IrO2, Pt)阳极在高电流密度下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但是由于溶液中的F-添加剂侵蚀Ti基体使得Ti基涂层阳极在镀铬溶液中的稳定性和寿命均比PbSn合金阳极短。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2
摘要: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 are mostly used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treatment. Unfortunately, treatment with Gefitinib for a period of time will result in drug resistance and cause treatment failure in clinic. Therefore, exploring novel compounds to overcome this resistance is urgently required.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homoharringtonine (HHT), a natural compound extracted from Cephalotaxus harringtonia, on Gefitinib-resistant NSCLC cell lines in vitro and in vivo. NCI-H1975 cells with EGFR T790M mutation are more sensitive to HHT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at of A549 cells with wild type EGFR. HHT inhibited cells growth, cell viability and colony formation, as well as induced cell apoptosis through mitochondria pathway. Furthermore, we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HHT inhibition on NSCLC cells. Higher level of interleukin-6 (IL-6) existed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and mutant EGFR and TGF beta signal requires the upregulation of IL-6 through the gp130/JAK pathway to overactive STAT3, an oncogenic protein which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 HHT reversiblely inhibited IL-6-induced STAT3 Tyrosine 705 phosphorylation and reduced anti-apoptotic proteins expression. Gefitinib-resistant NSCLC xenograft tests also confirmed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HHT in vivo. Consequently, HHT has the potential in Gefitinib-resistant NSCLC treatment.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2
摘要:Tumor-resident proteases (TRPs) are regarded as informative biomarkers for staging cancer progression and evaluating therapeutic efficacy. Currently in the clinic, measurement of TRP is dependent on invasive biopsies, limiting their usefulness as monitoring tools. Here we identified circulating peptides naturally produced by TRPs, and evaluated their potential to monitor the efficacy of anti-tumor treatments. We established a mouse model for ovaria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by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of the human drug-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 HeyA8-MDR, followed by porous silicon particle-or multistage vector (MSV) -enabled EphA2 siRNA therap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of tumor tissue revealed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 (MMP-9) in mice exhibiting positive responses to MSV-EphA2 siRNA treatment. We demonstrated, via an ex vivo proteolysis assay, that C3f peptides can act as substrates of MMP-9, which cleaves C3f at L-1311-L-1312 into two peptides (SSATTFRL and LWENGNLLR). Importantly, we showed that these two C3f-derived fragments detected in serum were primarily generated by tumor-resident, but not blood-circulating, MMP-9.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circulating fragments specially derived from the localized cleavage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nti-cancer treatment, assessed through a relatively noninvasive and user-friendly proteomics approach.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2
摘要:The ability of animals to respond to life-threatening stimuli is essential for survival. Although vision provides one of the major sensory inputs for detecting threats across animal species, the circuitry underlying defensive responses to visual stimuli remains poorly defined.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circuitry underlying innate defensive behaviours elicited by predator-like visual stimuli in mic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neurons in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SC) are essential for a variety of acute and persistent defensive responses to overhead looming stimuli. Optogenetic mapping revealed that SC projections to the lateral posterior nucleus (LP) of the thalamus, a non-canonical polymodal sensory relay, are sufficient to mimic visually evoked fear responses. In vivo electrophysiology experiments identified a di-synaptic circuit from SC through LP to the lateral amygdale (Amg), and lesions of the Amg blocked the full range of visually evoked defensive responses. Our results reveal a novel collicular-thalamic-Amg circuit important for innate defensive responses to visual thr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