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主题视角下国内与国际LIS领域学术话语对比分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1

    摘要: [目的/意义]为进一步明确学术话语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未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BERTopic对国内和国际LIS领域摘要进行主题提取,基于此实现对主题趋势分析和对典型摘要文本话语分析以及对国内与国际话语环境对比分析。[结果/结论]国内相关领域话语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话语体系的开放度以及话语环境塑造方面较国际上差距显著。国内LIS领域应当在深化社会需求导向的和交叉融合学科发展态势的同时,主动寻求学科发展契机,为学科建设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前提下,构建开放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环境。

  • 基于支付意愿的干旱区绿洲城市居住区绿地愉悦价值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绿洲城市普遍存在居住区绿地率低、居住环境质量不高的问题,量化居民对居住区绿 地的支付意愿及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愉悦价值,有利于正确评价城市绿地的价值,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基于问卷调查,利用支付卡式条件价值法和Tobit模型测算乌鲁木齐市居民对改善居住区绿地建设与服务的支付意愿,借助计量模型的假设检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基于支付意愿得到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愉悦价值。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居民人均支付意愿为148.75 元·a-1,远高于东部地区,不同属性居住区的支付意愿为商业小区>单位大院>自建房。(2)受访者性别、收入、家庭结构、需求偏好、认知与意识等特征对其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且非虚拟变量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可借助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度量。(3)乌鲁木齐市居住区绿地愉悦价值为3.31×108 元·a-1,利用居民对绿地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认知赋分,发现其生态服务价值略大于社会服务价值。研究可为建立不同尺度绿地支付机制,提升绿洲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维护绿洲城市生态平衡提供科学参考。

  • 中国旅游双循环市场效率空间演进及驱动因素异质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摘要: 为探究旅游双循环市场发展差异及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借助超效率数据包络(Super-DEA)模型测度了中国31省域旅游业内外市场效率,利用条件核密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探究了时空维度下旅游双循环市场效率演进状况,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了旅游内、外市场驱动因素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静态空间结构方面,中国旅游内外市场效率差距呈现区域分割现象,东部差异较小、中部差异最大。(2)动态空间演进层面,旅游内、外市场效率重心均向西南方位转移,并且出现低效率区抱团、高效率区极化现象。(3)驱动因素方面,产品供给层面的因素是推动内、外市场高效发展的关键,旅游产品和配套设施在内、外2个市场均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行为导向层面,市场化和信息技术对于外循环市场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内循环。

  • 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摘要: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着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稳疆固边的作用。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以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多指标面板数据,测度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协调度时空演化,并识别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冲击明显,受历史文化沉淀和文化交流影响,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2)各省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波动上升,协调等级逐步优化,广西和云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调水平较高,形成“马太效应”。(3)投资水平、政策支持、市场供给和交通条件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投资水平表现出的效用最强。研究结果可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有助于加强文化旅游建设,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活力和影响力。

  • 中国省域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明晰旅游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于提高旅游效率,推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评了20092019年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的旅游业发展效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回归模型对中国省级单元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旅游业效率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各项效率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强化,旅游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型。(2)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平均综合效率、平均纯技术效率与平均规模效率在局部空间上呈 现南热北冷的空间格局。(3)旅游业综合效率受旅游资源质量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纯技术效率主要受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质量是规模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4)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等是提升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活化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空间贫困分异特征、减贫需求与扶贫对策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具有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贫困现象普遍的显著特征。依据空间贫困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和TOPSIS模型,研究了和田地区空间贫困等级、致贫原因及其障碍度指数,并提出了相应的扶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和田县(0.528 0)、民丰县(0.466 3);二级贫困区包括皮山县(0.387 1)、于田县(0.378 8)、和田市(0.371 5)、策勒县(0.348 3)、墨玉县(0.325 7);三级贫困区包括洛浦县(0.221 3)。(2)和田地区排序前五的减贫需求包括:生产资料(86.8%)、资金(85.5%)、住房(74.3%)、教育培训(67.0%)和饮水(64.7%)。针对研究区的空间贫困分异特征以及减贫需求,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转移就业行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金融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背景下中吉自由贸易实现路径——基于局部均衡理论的模拟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的常态,中吉自由贸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向西开展自贸区进程的突破点。文章运用局部均衡模型从BEC产品层面模拟分析了不同关税策略下中吉自贸区的贸易效应及本国经济效应。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关税削减幅度的情形下,2002—2016年间中吉贸易效应与其贸易额呈正相关;关税削减对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效应、福利效应及关税损失比较显著,尤其是中国,且对不同商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尤以工业品最为显著;综合考量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中国的最优策略是直接采取零关税,而吉国则是逐渐削减关税。

  • 中国旅游休闲街区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5-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探究旅游休闲街区空间分布成因对街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24年中国689个旅游休闲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对旅游休闲街区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休闲街区根据功能和特点可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休闲类,数量关系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自然游憩类>专项休闲类。(2)中国旅游休闲街区整体呈现“两极分散状、多核点片式”分布格局。极点主要依城市群分布,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凭借自身功能互补和要素流通迅速等优势,在各个类型中均处于极点位置。(3)从分布差异来看,旅游休闲街区各类差异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省域间、子样本交叉重叠现象和省域内,其中域间差异中大部分差异配对为跨区域类型,整体表现为东西走向差异明显,域内差异表现为“东西低、中部高”特征。(4)从原因分析来看,三生空间对旅游休闲街区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各因子交互明显提升对旅游休闲街区的解释力度,其中生活功能为主导性因素,生产功能为关键性因素,生态功能为正催化因素。

  • 省域典型旅游集散地综合可达性协调发展及空间关系研究——以新疆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农家乐和景区作为典型旅游集散地,两者在可达层面良好协调发展对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新疆典型旅游集散地为案例区,利用可达性模型、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2022年新疆农家乐和景区可达水平、耦合协调阶段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景区可达性优于农家乐,可达性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南疆,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相连呈带状分布。(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耦合协调度低值区分布于新疆外围。总体而言,农家乐和景区综合可达性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并呈现“四周低、中心高”态势。(3)从集聚状态来看,农家乐和景区综合可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集聚分布。从局部相关来看,高-高集聚类型集中在以首府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环乌圈”城市群;低-低集聚类型分布在南疆靠近边境处,高-高和低-低集聚类型相距较远,集聚分布整体上呈现“双正相关”格局,且表现出“极化”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新疆旅游集散地协调发展内容,有助于新疆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乌鲁木齐市物流企业区位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物流企业的空间布局不仅可以改变现有的物流组织形式,对重塑地区的产业空间格局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06—2022年乌鲁木齐市物流企业空间数据,在对乌鲁木齐市物流企业区位时空演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进一步探究物流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并提出优化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物流企业存在集聚分布特征,呈现出由“一主轴、一核心”向“三主核、两副核”演变的空间格局。(2)乌鲁木齐市地区间物流企业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3)物流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中,物流企业数解释力度的均值为66%、地区GDP为48%、人口密度为49%、物流园区距离为28%;其中物流企业数和物流园区距离是空间异质性因素且其系数在空间上变化较大,地区GDP是具有正向影响的全局变量,人口密度是具有负向影响的全局变量。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企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而且丰富了研究案例,同时可以为乌鲁木齐市进行物流产业规划和高质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物流中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利用改进蚁群算法的重叠社团检测分析方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9-04-01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重叠社团检测准确率提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新型重叠社团检测算法。该算法包含位置初始化、运动和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通过初始位置识别与标签列表存储、基于节点间相似度的启发式信息重定义、合作保持标签列表等方式,使算法在合成数据集与现实世界数据集中的重叠社团与节点检测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合成网络与现实世界网络平台上使用不同检测算法,所提出的方法对重叠社团与重叠节点的检测准确率较传统检测方法来说更高,因而对重叠社区检测问题求解与理解网络功能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 区块链定义探析——基于对金融、计算机、新闻传播领域论文的考察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技术的话语权直接关系着发展的主导权。本文收集了中国知网上金融、计算机、新闻传播领域以区块链技术为研究主题的被引量各自排名前十的论文,厘清论文中所提及的区块链定义引用来源,分析定义中的词频等,发现在金融、计算机、新闻传播领域中区块链定义的不同点集中在应用方向及应用场景两方面,提出需要加强我国在区块链技术上的话语权。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特征与 时空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内外环境明显变化,城市扩张特征和驱动机制也呈现出新特点。以 乌鲁木齐市为例,描述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扩张时空机制,重点分析2010年以后扩张新特点。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建设用地由1990年的84.37 km2增加到2018年的361.91 km2,城市形态由南北带型演变为“T”字型结构,城市形态空间紧凑度逐渐下降;城市扩展速度稳定,扩展强度逐渐加强。城市扩张的“核心-边缘”结构经历“增强-减弱-增强”的时空变化过程。(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间维度主要受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和政府推力的影响,其中人口规模作用最大,产业规模中第二产业作用略高于第三产业作用效果,2010年以后,政府推力对乌鲁木齐市城市扩张产生加速作用。(3)空间维度来说,交通类和商业类空间要素是驱动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城市扩张的空间动力由少数关键因子驱动转变为多因子共同驱动。

  • 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研究: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 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 基于圈结构的LPANNI优化算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2-05-10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重叠社区发现准确率提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圈结构的LPANNI优化算法CLPANNI(Cycle Label Propagation Algorithm with Neighbor Node Influence)。该算法通过挖掘节点的最小圈信息,依据圈比指标衡量节点的重要性并按升序进行标签更新,增加了标签传播过程的稳定性,按照邻居节点影响力大小加权接收邻居节点传递的标签。与4种基准算法在NMI_LFK,NMI_MGH,MOV指标下进行测试比较,CLPANNI算法在社区发现准确率方面表现较好。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探测网络重叠社团结构,发现网络的紧密子团,识别的社团分布与真实网络结构更为接近。

  •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微信用户信息发布行为 影响因素研究——以“7.20 河南暴雨”灾害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知识管理论坛》

    摘要: [ 目的 / 意义 ] 探究微信用户发布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相关信息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微 信用户相关信息交互体验,为相关部门有效引导舆情、化解危机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 过程 ]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构建微信用户突发自然灾害信息发布行为影响因素初始模型,以 “7.20 河南 暴雨 ” 灾害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利用 SPSS26 和 SPSSAU 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并建立回归方程,对比分析了用户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突发自然灾害相关信息发布行为影响因 素的异同。[ 结果 / 结论 ]I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微信群,情感需求都对用户自然灾害 信息发布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舒解压力需求都对用户自然灾害信息发布行为产生显著的 正向影响,而社会整合需求不会对用户朋友圈自然灾害信息发布行为产生影响,个人整合需求 不会对用户微信群自然灾害信息发布行为产生影响。

  •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 投入效益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新疆区域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进行分析有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了解新疆区域生态经济投入效益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模型分别对2001—2017年新疆14个地州市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区域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水平较低,且各地州市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各地州市的效益值都在呈现上升的趋势。(2)各地州市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资源要素的投入松弛,包括建成区面积、能源消费量以及用水总量的投入松弛。(3)新疆各地区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全部得到了改善,平均每年上升9.1 %,且其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此外,宏观政策调控、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经济投入效益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分类指导,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加快绿色发展。(2)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 多尺度视域下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从全国-自然地理分区-省域多尺度视域下,以我国899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Voronoi变异系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模型等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了中国滑雪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滑雪场的空间分布呈现“北密南疏、东多西少”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东和西北地区。(2)全国范围内呈现“一核三片多面”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华北地区(北京市、河北省)、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华中、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滑雪场分布较为稀疏。(3)滑雪场空间分异格局驱动因素排序依次为自然环境>交通运输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水平,并且各因子交互作用显著,作用类型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空间分异格局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充分发挥空间集聚优势、制定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性建议,为推动我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新疆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多尺度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发改委《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强调“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国务院《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建设联通欧亚的综合物流枢纽”。因此,研究新疆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对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和建设新疆自贸试验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1992—2022年新疆物流企业的地理坐标数据,分析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在不同尺度下的演变特征后,深入研究县域和网格尺度下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新疆物流企业呈现集聚发展状态,整体上发展成“单轴、单主核、多副核”的空间格局,局部上发展成“一主核、多副核”的空间格局。(2)县域尺度下,新疆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始终分布在北疆地区,没有突破天山北坡的地理约束,但在较小的网格尺度下,次热点区最终突破天山北坡的地理约束。(3)电商园区、综合保税区和人口密度是不同尺度下影响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会与其他影响因素产生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需给予重视。(4)新疆应重视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性建设与经济发展,针对电商、工业园区、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局部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物流规划。研究深化了企业区位理论,为新疆欧亚物流枢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