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氏盐藻的基础生物学和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杜氏盐藻是一种绿色耐盐单细胞微藻,可以大量积累类胡萝卜素、多不饱和脂肪酸 和蛋白质等高附加值产物,在医药、食品和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该文首先 综述了杜氏盐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包括杜氏盐藻的基本特征,光照、温度、pH 值、盐度、 营养元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对杜氏盐藻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影响过程,概述了与杜氏盐 藻有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为杜氏盐藻的规模化养殖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 参考。该文还系统综述了杜氏盐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医药、食品和生物能源领域的应用 研究,展现了杜氏盐藻的应用价值,为杜氏盐藻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该文最后展望 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即通过养殖模式创新、培养条件优化、生产工艺优化、 基因工程育种和加强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降本增效,通过安全性、药理药效和临床研究推动 杜氏盐藻在高附加值的医药健康领域应用。

  • 茅尾海红树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挖掘茅尾海红树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资源,研究其抑菌活性。使用培养基对 茅尾海 5 种红树植物(红海榄、黄槿、无瓣海桑、桐花树、阔苞菊)的 7 份根际土壤进行富 集培养,选用 6 种不同分离培养基对富集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基于菌株 16S rRNA 基因序列信息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采用纸片法筛选具有抑制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 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从 7 份红树植物根际土 壤样品中分离到 120 种可培养细菌,隶属于 35 科 47 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 占菌种总数的 14.2%,同时发现 5 种潜在新菌株。(2)通过抑菌活性初筛,发现 9 种细菌 的发酵粗提物对至少一种致病菌具有抑菌活性。综上表明茅尾海红树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 菌多样性丰富,并且部分菌株具有抑制人类致病菌活性。研究结果为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利用 提供菌种资源。

  • 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及其代谢产物粗提物抑 菌活性,该文采集防城港市珍珠湾和渔洲坪海草床9 份盐生植物根际土壤进行研究,使用5 种 分离培养基,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通过PCR 扩增和16S rRNA 测序进行菌 种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采用滤纸片法筛选可培养细菌发酵粗提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金黄 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4 种人类致病菌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1)从9 份样品中共分离获得可培养细菌42 株,隶属13 个科14 个属,包括链霉 菌属、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微杆菌属、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 属、罗思氏菌属、嗜冷杆菌属、假诺卡氏菌属、发光菌属、氟单胞菌属和埃希氏菌属,其中链 霉菌属为优势菌属。(2)抑菌活性初筛结果显示6 株可培养细菌至少对2 种以上人类致病菌有 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1 株来自弧菌属,1 株来自罗思氏菌属,其余4 株均来自链霉菌属。综 上所述,防城港海域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较新颖独特,链霉菌属细菌具有较强 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潜在菌种资源。

  • 桐花树活性内生真菌筛选及其抗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抑菌方面的价值,该文以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为评价指 标筛选活性菌株,采用活性跟踪方法结合多种色谱技术分离活性菌株的化学成分,波谱手段结合文 献数据比对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微孔板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从桐花树 分离得到的 16 株内生真菌分属 2 纲 7 目 10 科 10 属,镰刀菌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内生真菌 GXIMD02029 和 GXIMD02039 的发酵产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藤黄微球菌、粘性放线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XIMD02038 发酵产物 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7 个化合物从内生真 菌 Phomopsis sp. GXIMD02029 中被分离并鉴定为(15R)-acetoxydothiorelone A (1)、cytosporone B (2)、pestalotiopsone H(3)、pestalotiopsone B(4)、4-Hydroxybenzaldehyde(5)、p-Hydroxybenzoic acid(6)、N-(2-phenylethyl)acetamide(7)。(3)化合物 1 和 2 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化合物 1 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的 MIC 为 16.25 gmL-1,对藤黄微球菌 和粘性放线菌的 MIC 为 7.812 5 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 为 31.25 gmL-1。化合物 2 对 藤黄微球菌的 MIC 为 62.5 gmL-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 粘性放线菌的 MIC 为 125 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 为 250 gmL-1。该文筛选了 3 株活性 菌株,首次报道化合物 1 具有抗菌活性,为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抗菌价值方面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