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广西青梅幼苗与成年树木光合特性和叶片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西青梅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文利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测 定系统分析仪和真空电子扫描镜对广西青梅幼苗和成年树木光合生理特性与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 析,探究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能力和叶片结构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1)直角双曲 线修正模型是广西青梅光响应拟合的最佳模型。(2)成年树木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 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显著高于幼苗而光补偿点(LCP)低于幼苗(P<0.05)。 (3)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均显著低于成年树木(P<0.05)。 (4)成年树木叶片的气孔器长轴、气孔器面积和气孔密度显著高于幼苗;成年树木叶片的叶面积 和比叶重(SLW)显著(P<0.05)大于幼苗,而比叶面积(SLA)小于幼苗。综上所述,广西青 梅具有幼苗喜阴而成年树木喜阳的光合特性。幼苗的光适应能力,光能利用率较弱以及成年树木 过度遮阴导致幼苗无法进行充分光合以满足生长需求,是幼苗无法成长为大树的重要原因。在广 西就地保护中可通过人为的方式,对乔木层林木进行人工“开窗”,提供相对充足的光源,以利 于广西青梅大苗的生长发育成大树和种群的更新;而在引种栽培中,广西青梅幼苗时期需要适当 的遮阴处理,以及移栽至有一定荫蔽度的环境中。

  • 广西植物标本馆馆藏模式标本现状与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模式标本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和凭证,也是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基本资料。为提 高模式标本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充分利用和互惠共享,该文对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馆藏模式标本的种 类组成、采集地、采集年代及采集人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本馆完成信息数字化的 模式标本共计4 645 号,5 736 份,隶属170 科619 属2 128 种(含种下等级),馆藏模式标本收集的优势 科有樟科、苦苣苔科、茜草科、山茶科、兰科、荨麻科、百合科、猕猴桃科、大戟科、柿科和杜鹃花科等, 优势属有秋海棠属、蜘蛛抱蛋属、马兜铃属、紫金牛属和冬青属等;(2)模式标本分别采自中国的20 个 省(区、市)以及其它2 个国家,模式标本采集较多的省份有广西(48.19%)、海南(24.14%)和广东(11.63%); (3)历年模式标本采集高峰期在上世纪30 年代和50 年代,模式标本命名高峰期在上世纪80 年代,与我 国植物分类学的兴起,以及开展《中国植物志》编研等有关,模式标本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的时 间间隔)平均为21 年,橱柜时间最长为82 年。该文还对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及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和 展望。

  •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序列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已知广西现存分布的苦苣苔科“濒危系数”和“优先保护值”,确定了其濒危等级及优先保护次序。结果表明:236 种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中有

  • 5个猕猴桃种的皮孔、气孔器和叶片下表皮微观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索不同种类猕猴桃皮孔、气孔器和叶片下表皮特征的差异及其分类学意义。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5个猕猴桃种共计9份样品材料的一年生枝条韧皮部上皮孔的形态,结果发现猕猴桃皮孔呈长椭圆形或长梭形,不同种皮孔的长×宽、皮孔密度、皮孔面积和皮孔面积的百分比值存在差异但与种类划分无明显规律,但皮孔的宽可明显区分所选4个中华猕猴桃品种。另外用扫描电镜观察了5个猕猴桃种类的气孔器和叶片下表皮特征,结果发现猕猴桃气孔器呈宽椭圆形或椭圆形,仅分布在叶背的叶肉区域,气孔器类型有辐射型、环列型、不规则型和不等型4种。其中中华猕猴桃的气孔器是辐射型、美味猕猴桃的气孔器是环列型、阔叶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的气孔器是不规则型,长果猕猴桃的气孔器是不等型。保卫细胞围绕气孔器排列,与表皮水平或突起。叶片下表皮细胞一般为不规则形或乳状突起,垂周壁浅波状或深波状;表面覆着颗粒状纹饰和分叉单细胞非腺毛,其中阔叶猕猴桃为不分叉单细胞非腺毛,长果猕猴桃为双分叉单细胞非腺毛,其余为多分叉单细胞非腺毛。部分具有鳞片状蜡质层。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浅波状,纹饰光滑或有颗粒状物。测量猕猴桃气孔器长×宽、气孔长轴、气孔器密度,发现不同种之间存在差异但与猕猴桃种类划分无明显规律,但其气孔器类型与种类划分一致,4个中华猕猴桃品种也可通过气孔器的长、气孔长轴和密度大小来区分。此外,新种长果猕猴桃的微表观形态与其他种类存在明显差异,为其识别提供基本的微观依据。

  • 两种梧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分析美丽梧桐、云南梧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模式,本文通过筛选美丽梧桐、云南梧桐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各 52 条蛋白编码序列,利用 CodonW、CUSP 和 SPSS 软件对其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偏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丽梧桐、云南梧桐的 GC 含量分别为38.12%、38.05%,表明叶绿体基因组内富含 A/T 碱基。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6.91~56.46、36.55~58.04,多数密码子偏性较弱。相对同义密码子(RSCU)分析显示,RSCU>1的密码子各有 29 个,其中 28 个以 A、U 结尾。中性绘图显示,GC3 与 GC12 的相关性不显著,回归曲线斜率分别为 0.195 和 0.304,说明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ENC-plot 分析中大部分基因分布于曲线的周围和下方,ENC 比值多分布于-0.04~0.10 之间,表明突变也影响密码子偏性的形成。此外,17、18 个密码子分别被鉴定为美丽梧桐、云南梧桐的最优密码子。美丽梧桐、云南梧桐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性可能受选择和突变共同作用,且使用模式较为相似,但具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适应环境的进化机制有关。

  • 植物激素和接种方式对广西金线莲壮苗生根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广西野生金线莲无菌播种离体茎段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研究植物激素(NAA、IBA、6-BA、GA3、KT、ZT、TDZ、2-IP)以及接种方式(竖直接种和水平接种)对壮苗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长素有利于壮苗生根,NAA 的效果优于 IBA;细胞分裂素对壮苗生根的效果依次为 6-BA>TDZ>KT=ZT>2-IP>CK,其中 6-BA 诱导平均株高8.4 cm,3.6 条根,茎粗为 2.84 mm,植株生长健壮,诱导效果最好;赤霉素 GA3诱导出的植株高且直,但植株细弱,且抑制根系生长,不利于壮苗生根培养;在激素组合 6-BA 0.5 mg·L-1、NAA1.0 mg·L-1 处理中,组培苗生长健壮且根数量较多,效果最佳;水平接种能诱导出更多的根系,且便于接种操作,可以节省接种时间。因此,确定广西金线莲最适宜的壮苗生根培养基配方为 1/2MS+6-BA 0.5 mg·L-1+NAA 1.0 mg·L-1+香蕉泥 100 g·L-1+AC(活性炭)1.0 g·L-1+蔗糖 20 g·L-1,最佳接种方式为水平接种。

  • 金槐和米槐主流品种花粉形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以 6 个金槐品种和 2 个米槐品种的花粉为材料,采用美国卡尔蔡司 EVO18 扫描电镜对其极面、赤道面、外壁纹饰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金槐、米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槐和米槐花粉的共有特征包括: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极面光滑;具 3 孔沟,沟较窄且达两极;沟缘中部外凸,具颗粒状突起;沟在极面上没有交会,形成宽大的沟界极区;金槐的花粉粒为长球形,金槐 J6 的极轴最长,金槐 J2 的极轴最短,极轴长/赤道轴长表现的规律与极轴长相一致;网眼直径最大的是金槐 J2,最小的是金槐 J5;网眼密度最大的是金槐 J6,最小的是金槐 J2;米槐的花粉粒为近圆球形,极轴长和极轴长/赤道轴长明显小于金槐,但其赤道轴长大于金槐;双季米槐的赤道轴长、极轴长、极轴长/赤道轴长、网眼密度都小于单季米槐;8 个品种可分为 3 组,其中金槐 J4、金槐 J1 和金槐 J6 3 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金槐J5、金槐 J3 和金槐 J2 3 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单季米槐和双季米槐 2 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花粉形态是鉴别金槐和米槐两大类品种的重要根据,并可为进一步的品种划分提供重要依据。

  • 基于转录组的不同火龙果品种抗性差异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不同的品种抗性不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火龙果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为后续火龙果 抗性育种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 测序平台对‘普通白肉’(BR)和‘厄瓜 多尔黄龙’(EY)两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参考GO Ontology、KEGG 等公共数据 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与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 BR 与EY 共有14 248 个差 异基因,其中5 446 个基因上调,8 802 个基因下调。(2) 相关GO 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 基因主要参与酶催化活性、细胞组分、代谢过程等,其中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349 个差异 基因在BR 中表达量上调。(3)KEGG 通路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基因富集在新陈代谢、 生物合成等,其中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有12 个,如CYP86 与CER1 等。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基因在BR 中较EY 表达量上调,且显著富集,表明BR 与 EY 在生长发育、细胞代谢过程差异显著。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在 BR 中表达量上调,此类基因在BR 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且显著富集,表明BR 可能具有较 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 猫儿山3 种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究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叶片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其林下植物适 应策略,为森林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该文对猫儿山针阔混交林(ZK)、常绿阔叶次生林(CLC) 和常绿阔叶林(CL)林下草本层和灌木层主要植物叶片与土壤的化学计量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1)总体上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的C、N 含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 片P、K 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木层,N∶P 显著低于灌木层;草本层植物更易受N 限制,灌木 层植物更易受P 限制且其N 和P 利用效率更高;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灌木层植物叶片化学 计量差异不显著,草本层植物叶片N 含量、C∶N 和C∶P 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草本层植 物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2)3 种森林类型的土壤C、N 含量显示CL>CLC>ZK,且彼此 之间差异极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P 含量最高而C∶P、N∶P 最低。(3)针阔混交林的 土壤显著影响林下植物部分叶片化学计量,另外2 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 猫儿山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化学计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林下不同层次的植物对营养元 素的需求以及环境适应策略不同;针阔混交林土壤对林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影响较强,并且 其有机质分解效率较低而致使土壤受N 限制,因此应加强针阔混交林的N 素管理。

  • 茎花山柚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特色植物茎花山柚(Champereia manillana var. longistaminea)叶中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柱层析(CC)、薄层色谱(TLC)、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RP-18)柱层析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茎花山柚叶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6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1),吲哚-3-甲酸(2),(24R)-环菠萝蜜烷-3β,24,25-三萜(3),(24R,S)-3β-24,31-环氧-24-甲基环烷(4),1-O-亚麻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sn-丙三醇(5),长烷基链甘油单酯(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不同产地降香黄檀种子和幼苗性状的变异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产地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来源于海南、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10个产地降香黄檀的种子及在广西桂林培育的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种子和幼苗生长的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降香黄檀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存在较大变异,9个性状间均差异极显著,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2.50%,变异系数范围在7.94%~18.89%,幼苗生长性状的变异高于种子性状的变异,说明种子性状的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各表型性状间及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各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及年降水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而海拔、年均温度与年降雨量是影响降香黄檀种子和幼苗性状的主要因子。利用主成分综合得分法,筛选出了3个在种子形态、幼苗生长和萌发情况等方面较好的家系,按综合得分排序分别为仙游产地、儋州产地、尖峰岭产地。研究结果可为降香黄檀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 广西禾本科植物二新记录属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报道了广西禾本科(Poaceae)植物 2 新记录属,即菵草属(Beckmannia Host)与草沙蚕属(Tripogon Roem. et Schult.)。 菵草属有两种及 1 变种,分布较广,我国有 1 种 1 变种,广西首次记录到该属的菵草 (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 。草沙蚕属约有 30 种,多分布于亚洲和非洲,我国有 11 种,广西 首次记录到该属的线形草沙蚕(Tripogon filiformis Nees ex Steud.) 。本文还提供了两个新记录属、种的形态 描述与照片。

  • 珍稀濒危植物金丝李种子脱水耐性和贮藏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测定不同脱水程度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的萌发情况及其复水后的吸水率、脱水过程中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贮藏方式下种子的萌发情况,研究金丝李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储藏特性。结果显示:(1)金丝李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5.29%,室温下放置35d失水率即达45%。(2)种子失水率低于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的吸水率变化不显著;失水率超过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吸水率均显著下降,失水率为42%时萌发率为0。其种子的临界含水量为27.29%,半致死含水量为12.72%。(3)随着种子脱水程度的加深,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逐步上升;丙二醛含量在失水率低于24%时变化不大,高于24%时显著提高;SOD和POD的活性均呈波动性变化,失水率为18%时活性均最高。(4)室温干藏1个月和-1℃、-20℃下湿藏1个月的种子均不能萌发;水浸贮藏1个月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4℃湿藏1、3和6个月均显著延缓种子萌发,但对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表明金丝李种子在失水率低于18%时,种子可通过抗性调节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和低温,属于低度的顽拗性种子;当失水率超过18%时,种子代谢失衡发生劣变直至死亡。4℃湿沙藏(含水量7.5%)是短期贮藏其种子的较好方法。该研究为保育和利用珍稀濒危树种金丝李提供理论依据。

  • 广西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姑婆山紧邻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大型真 菌物种多样性,采用随机踏查法对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姑婆山)及邻近 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集,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 (1)该区共发现348 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 门6 纲17 目69 科175 属,其中包含食用菌40 种、 药用菌42 种、毒菌7 种。(2)对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 牛肝菌科(Boletaceae)、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和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等9 科;优 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靴耳属(Crepidotus)、毛皮伞属(Crinipellis)和粉褶蕈属(Entoloma)等 11 属。(3)共发现2 个中国特有属,即脆孔菌属(Fragiliporia)和臧氏牛肝菌属(Zangia);11 个 中国特有种,即厚集毛菌(Coltricia crassa)、魏氏集毛菌(Coltricia weii)、丛生粉褶蕈(Entoloma caespitosum)、极细粉褶蕈(Entoloma praegracile)、近薄囊粉褶蕈(Entoloma subtenuicystidiatum)、 薄管层卧孔菌(Fomitiporia tenuitubus) 、香榧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torreyae) 、脆孔菌 (Fragiliporia fragilis)、南岭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nanlingensis)、亚白灰孢多年卧孔菌 (Perenniporia subtephropora)以及脑形银耳(Tremella cerebriformis)。(4)研究区域大型真菌科 级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世界广布成分(66.67%)、泛热带成分(17.39%)以及北温带成分 (15.94%);属级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7 类,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61.71%),其次为泛热 带成分(20.57%)和北温带成分(13.71%)。丰富的物种数据为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物种 多样性评估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 山豆根地上部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壮药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是非常重 要的广西道地药材。为了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山豆根的地上部分,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该 研究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山豆根地上部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 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测试了单体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1)从山豆根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1)、对羟基苯 甲酸(2)、木犀草素(3)、8-异戊烯基山萘酚(4)、槲皮素(5)、大豆素(6)、芒柄 花素-7-O-葡萄糖苷(7)、刺芒柄花素(8)、鸢尾黄素(9)、金雀异黄素(10),所有化 合物均首次从山豆根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 4、7 和 9 对酪氨酸酶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4 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最 强,IC50 值为(1.58 ± 0.31) × 10-5 mol·L-1。该研究丰富了山豆根地上部分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 生物活性,为山豆根非药用部位的深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番茄总皂苷对小鼠高尿酸血症的调节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番茄总皂苷对尿酸的调节作用,该文以番茄水提物为试材,利用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以及尿酸和氧嗪酸钾建立高尿酸模型小鼠,考察番茄总皂苷对正常小鼠及高尿酸血症小鼠尿酸排泄量、血尿酸、尿素氮、肌酐、黄嘌呤氧化酶以及脏器指数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实验结果显示:番茄总皂苷不影响正常小鼠血尿酸水平,正常组及番茄低、中、高剂量组血尿酸值分别为(170.4±36.7)、(178.3±69.7)、(175.5±42.1)、(185.3±72.6)μmol·L-1;番茄总皂苷对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联合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正常组、模型组及番茄高剂量组血尿酸值分别为:(140.4±36.7)、(378.3±69.7)、(278.3±62.6)μmol·L-1,正常组、模型组及番茄低、中、高剂量组黄嘌呤氧化酶值分别为:(1.2±0.3)、(1.8±0.2)、(1.6±0.2)、(1.5±0.3)、(1.3±0.4)U·g-1liver;对尿酸和氧嗪酸钾联合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正常组、模型组及番茄高剂量组血尿酸值分别为:(98.8±21.8)、(455.6±78.8)、(333.7±68.7)μmol·L-1,正常组、模型组及番茄高剂量组黄嘌呤氧化酶值分别为:(2.1±0.3)、(2.5±0.2)、(2.3±0.2)U·g-1liver。综上结果说明番茄总皂苷不影响正常小鼠血尿酸水平,但能降低高尿酸模型小鼠的血尿酸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有关。

  • 南高丛蓝莓‘奥尼尔’工厂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建立南高丛蓝莓‘奥尼尔’工厂化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该文以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外植体灭菌、丛生芽诱导、丛生芽增殖培养、瓶内生根以及移栽驯化。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灭菌方法为􀀁10% NaClO 处理􀀁15 min,污染率降低至􀀁14.44%,诱导率达􀀁49.38%;同样添加􀀁1.5 mg·L-1ZT,以􀀁WPM 为基础培养基诱导出的丛生芽明显多于􀀁MS。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 NAA 0.1 mg·L-1 + ZT 1.5 mg·L-1 ,接种60 d 后增殖系数达􀀁8.6,长势良好;瓶内生根的最佳处理方式为先用􀀁500 mg·L-1 IBA 浸蘸􀀁20 s,然后接种于􀀁WPM+IBA 0.2 mg·L-1 的生根培养基中,培养􀀁90 d 后,生根率、有效生根率、生根数量和根长分别达到96.3%、96.3%、12.7 条和􀀁43.3 mm,且根系较发达、粗壮。生根苗在移栽基质Ⅰ(河沙﹕蛭石﹕珍珠岩=1﹕1﹕1)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2.22%。以上说明,外植体经􀀁10% NaClO 处理􀀁15 min,利用培养基􀀁WPM+ ZT 1.5 mg·L-1 和􀀁WPM+ NAA 0.1 mg·L-1 + ZT 1.5 mg·L-1 分别进行丛生芽诱导及增殖;丛生芽经􀀁500 mg·L-1 IBA 浸蘸􀀁20 s,再接种于􀀁WPM+IBA 0.2 mg·L-1进行生根,生根苗在河沙﹕蛭石﹕珍珠岩=1﹕1﹕1 的基质移栽驯化,是南高丛蓝莓‘奥尼尔’ 最适工厂化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为今后‘奥尼尔’工厂化种苗快繁奠定了基础。

  • 南丹参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对南丹参根中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95%乙醇浸泡提取,依次应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硅胶柱色谱、ODS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南丹参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2α,烯-28-乌苏酸(6)、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7)、psiguanin A(8)、正十六烷酸(9)。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乌苏酸(3)、2α, 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β,19α-三羟基-12-

  • 展毛野牡丹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明确展毛野牡丹的化学成分,运用Diaion HP20SS、MCI、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展毛野牡丹根和茎的醇提物分别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的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它们是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3,4-二羟基苯乙醇4-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龙胆酸5-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 (4)、甲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乙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6′-O-没食子酰基黑樱苷(7)、没食子酸甲酯(8)、没食子酸乙酯(9)、2,6-二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 2-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展毛野牡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番茄皂苷A对小鼠血脂及肝脏脂肪的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3-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以ApoE基因缺陷小鼠和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血脂症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药理学方法研究番茄皂苷A对血脂及肝脏脂肪的调节作用。在ApoE基因缺陷小鼠和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血脂症模型小鼠中,通过灌胃给予番茄皂苷A:取血,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葡萄糖(Glu)的含量和活性;处死小鼠后,取肝脏称重,计算肝脏指数;精确称取一部分肝脏,测定肝脏脂质的含量。结果显示番茄皂苷A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可以降低血清TC、HDLC、LDLC的含量,对ALT、AST、BUN、Cr、Glu没有影响,说明番茄皂苷A可以降低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中胆固醇含量,对血糖没有影响,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对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血脂症模型小鼠,可以降低血清TC、HDLC的含量,可以降低肝脏TC的含量,对ALT、AST、BUN、Cr、Glu没有影响,说明番茄皂苷A可以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高血脂症模型小鼠的脂质代谢,且对肝肾功能无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皂苷A具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且不影响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