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 h、3 h、6 h、12 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 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 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内蒙古多伦县退耕还草地为研究对象, 调查了施肥[N10: 10 g(N)m2a1]和加水(180 mma1)对其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分配方式的影响, 并与围封草地作比较。结果发现: 1)施肥使退耕还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近1 倍; 加水使退耕还草地地上生物量提高17%~37%, 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性; 2)无论施肥还是加水都没有显著影响退耕还草地地下生物量, 加水使其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提高35%~90%; 3)施肥降低了退耕还草地根冠比和地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比(BNPP/ANPP), 而降水增加对两个指标无显著影响; 4)施肥使退耕还草地禾草类植物比例增加, 生物量均匀度降低; 加水处理后, 退耕还草地的杂类草生物量提高128%, 而优势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的地上生物量对加水处理不敏感; 5)水肥处理后,退耕还草地总生产力、根冠比和生物量远小于围封草地。表明水氮添加对退耕还草地生物量的影响主要在地上部分, 且与物种组成有关。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印度河流域及周围54个地面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结合CRU气温和GPCC降水全球格点化陆面再分析资料,通过插值构建了一套0.50 x0.5“分辨率1980-2016年逐月格点数据集。采用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了潜在蒸散发,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助,探讨了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1980-2016年,印度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 30 0C·(10 a)一‘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1世纪初增温幅度最大;干季(11月一次年4月)升温速率较快,达0.36 0C } (40 a)一‘,湿季(}5 } 10月)增速0.25 0C } (10 a)一‘。年降水量呈现少雨一多雨一少雨一多雨年代际振荡。伴随着持续升温,年和各季的潜在蒸发量增加显著。干季干旱频率较多,但湿季干旱强度高,各季干旱频率与降水呈现较一致的年代际波动;干旱的影响面积在干季呈现微弱地增加趋势,湿季却略有减少趋势。(2)空间上,除西北局部,流域其他区域的年和季平均气温、潜在蒸发量增加趋势显著,均达到95%置信水平。其中南部平原和东北山区升温幅度较高,南部平原区潜在蒸发量增加也较大。新德里到喀布尔的东南至西北带状区域的年和湿季降水量,以及喀布尔周围地区的干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东南平原区和东北局部山区的干季,以及东北和西南局部山区的湿季呈现显著的干旱化态势,需要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规避干旱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对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北半球中高纬干旱半干旱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利用西北地区19612021年127个台站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结合线性趋势、Kriging插值、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学方法,通过分析表明:(1)近60 a西北地区整体呈显著暖湿化趋势。区域升温趋势较为一致,为0.32 ℃(10a)-1,增湿的区域不平衡特征明显,西北西部增湿较东部更早、更稳定和显著,西部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北部,而东部增湿主要分布在青海地区;(2)增温与增湿的年代际波动不平衡性突出,西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别于1993年和2010年发生了突变现象,突变后的增温增湿气候倾向率分别较突变前高0.08 ℃(10a)-1和37.60 mm(10a)-1,突变后暖湿化更为突出,并且以暖湿化东扩为主要特点;(3)暖湿化的季节不平衡性分析还表明,西北全域60 a以来,以冬季增暖最为显著,春季次之,但突变发生后东部和西部均调整为春季变暖最为显著;西北西部的冬季降水增加显著,西北东部春季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