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在一台单转子低速轴流压气机上,以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测量沿弦向和周向的壁面非定常压力,分析了叶顶端区非定常波动特征沿叶片弦长的调频特性。研究了占主导地位的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波动沿周向的传播特征,进一步分析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波动到失速先兆信号产生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由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波动主导的叶顶端区流场在压气机节流过程中,其周向传播速度逐渐增加,直到失速先兆的产生。由此可以判断,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是失速先兆信号分析和预测的流场依据,为澄清和理解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和失速先兆至失速的不同流动特征的统一流体力学机理提供指导。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针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存在系统流程上的对称性、流程点的对应性和对应点较强的物理关联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对应点分析新方法,建立了对应点效率、对应设备火用效率、设备因子和恢复系数等数学模型,这些模型能反映系统局部和整体的恢复能力、对应设备的性能,以及系统优化改进方向。同时,本文以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为典型案例,证实了该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简洁性。本文的研究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分析提供了简洁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工程价值。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本文采用离散速度方向模型对微型摆式发动机摆臂与腔体间隙内的微尺度气体流动开展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摆臂运动对间隙内压差驱动下气体流动阻力和流量的影响规律,并探究了气体稀薄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摆臂运动方向与压降方向相同时,稀薄气体效应导致的速度滑移相对于气体流动阻力对流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当摆臂运动方向与压降方向相反时,由于微尺度下壁面作用的增强,在边界附近出现气体回流,且在气流进出口处出现涡结构。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提出了一种太阳能热化学与化学回热过程联合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利用太阳能驱动甲醇分解反应,产生的合成气在内燃机中燃烧作功,内燃机排烟余热与导热油换热,并驱动甲醇分解反应加以回收余热。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探究了全年典型日下系统热力性能与储能特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为78.4%,太阳能净发电效率为21.1%。在3001000 W/m'的直射辐照强度范围内,系统可以实现稳定运行,太阳能净发电效率稳定在19.3%21.5%的变化范围内。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2-01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在IGC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煤基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系统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基于相对节能率,单位能量生产成本研究了联产系统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对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而言,不仅存在使相对节能率最高的最佳循环倍率,而且还存在使单位成本最低的最佳循环倍率。当化工岛的未反应气循环倍率位于2.17~4.44时,可以使相对节能率和单位成本二者都达到比较优化的状态。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18-01-02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本文采用离散速度方向模型对微型摆式发动机摆臂与腔体间隙内的微尺度气体流动开展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摆臂运动对间隙内压差驱动下气体流动阻力和流量的影响规律,并探究了气体稀薄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摆臂运动方向与压降方向相同时,稀薄气体效应导致的速度滑移相对于气体流动阻力对流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当摆臂运动方向与压降方向相反时,由于微尺度下壁面作用的增强,在边界附近出现气体回流,且在气流进出口处出现涡结构。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18-01-02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提出了一种太阳能热化学与化学回热过程联合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利用太阳能驱动甲醇分解反应,产生的合成气在内燃机中燃烧作功,内燃机排烟余热与导热油换热,并驱动甲醇分解反应加以回收余热。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探究了全年典型日下系统热力性能与储能特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为78.4%,太阳能净发电效率为21.1%。在300~1000 W/m2 的直射辐照强度范围内,系统可以实现稳定运行,太阳能净发电效率稳定在19.3%~21.5%的变化范围内。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太阳能驱动生物质气化的新型发电系统,利用塔式定日镜场聚光产生1000-1500K高温太阳热能驱动生物质进行气化反应,并集成先进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高效利用气化合成气。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生物质气化方式相比,通过驱动生物质发生气化反应,不仅将间歇性的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的合成气化学能,并增加了气化合成气的化学能,同时合成气中的H:和CO的摩尔含量之比在气化温度为10001500 K时达到1.652.44,有利于直接合成甲醇等清洁液体燃料。在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太阳能热功转化效率将达到23.68%,随着气化反应温度的升高,系统的太阳能份额和输出的电功率增大,系统的总热效率和总拥效率均下降。研究成果将为高效利用我国西部丰富的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采用ssT k-w模型对冷却条件下超临界压力co2在水平管内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流体物性、热流密度、直径以及浮升力等对其在拟临界点附近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并从场协同的角度分析了超临界压力co2的传热机理。结果表明:浮力效应使流体在流动截面上出现温度场不对称和二次流现象;下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比上壁面先达到峰值,但换热系数小于上壁面;增大热流密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但能够使换热系数的峰值向入口段移动;增大热流密度和增大直径能够增强浮力效应对流体换热特性的影响;场协同原理可以解释同一截面处的换热不均匀现象。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18-01-02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采用SST k - ω模型对冷却条件下超临界压力CO2 在水平管内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流体物性、热流密度、直径以及浮升力等对其在拟临界点附近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并从场协同的角度分析了超临界压力CO2 的传热机理。结果表明:浮力效应使流体在流动截面上出现温度场不对称和二次流现象;下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比上壁面先达到峰值,但换热系数小于上壁面;增大热流密度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但能够使换热系数的峰值向入口段移动;增大热流密度和增大直径能够增强浮力效应对流体换热特性的影响;场协同原理可以解释同一截面处的换热不均匀现象。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05-24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运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建立具有真实气动外形和复合材料铺层的高精度有限元壳结构模型,并且在Matlab平台调用、耦合基于BEM理论建立的气动模型,从而构建风力机叶片气弹分析模型。充分考虑叶片实际受载情况,对100kw风力机叶片进行弯扭耦合加载气弹分析,求解了耦合与非耦合情形下风力机的响应、功率系数和弯矩等,总结不同风速下气弹耦合作用对于风力机的影响,并对风力机叶片设计提出改进措施。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利用射流搅拌反应器研究了偏三甲苯在当量为1.0、温度范围为700-1100 K 条件下的低温氧化过程。根据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发展了一个544 物种3248 反应的机理,更新了偏三甲苯分解、异位加成和氢提取等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在新机理中引入了偏三甲苯1 位和2 位甲基上的脱氢反应。本机理可以很好地预测实验结果。反应路径分析表明,1、2 和4 位脱氢是偏三甲苯的主要消耗路径。根据灵敏度分析可知,脱氢反应和HO2+二甲基苄基分别起抑制和促进作用。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13
摘要: 用于空间燃烧实验的设备要求轻重量、小尺寸和多功能.将纹影法、彩虹纹影偏折法与差分干涉法相结合,研制了可用于火焰结构显示和全场温度测量的原理样机.该原理样机具有重量轻、尺寸小、模块化和多功能等特点.通过微重力落塔实验,检验了利用纹影法测量火焰结构的功能,同时在常重力条件下检验了利用彩虹纹影偏折法和差分干涉法测量火焰全场温度的功能.结果表明,火焰结构分辨率不低于1mm,火焰温度测量结果精确,相对误差小于2%.该原理样机将提升空间燃烧的观察方法,有助于未来空间燃烧实验的开展.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摘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下,考虑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等多方面要素,面向十四五产业发 展规划及社会实际需求,筛选适合区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技创新 能力,已经成为政府产业规划的重要任务。文章从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出发,借鉴多个产业筛选经典理 论,构建了一套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筛选体系,包含区域资源禀赋、 产业升级潜力、技术支撑能力、社会需求条件、政府干预力度和其他相关机会六大维度,以期为政府和相关 部门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和产业筛选工具。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从“两弹一星”到“中国天眼”,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多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新形势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位、 含义和分类也在不断变化。在深入调研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文章认为 我国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面临着用户群体相对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欠落实等挑战与问题。 针对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出优 化项目立项、建设、验收等管理制度,增强对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和评估,加大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3 条对策与建议,希望能为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未来规划、管理 机制完善和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