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2 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风险: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3-3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 型糖尿病(T2DM)患者恶性肿瘤高发,且T2DM 病程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使用可能加速恶性肿瘤的发生。目的 分析 T2DM 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 2011-10-01 至 2020-12-31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首次治疗或确诊的 T2DM 患者,随访终止日期为 2021-09-30。通过身份证信息与南通市肿瘤登记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联动匹配,获得患者的肿瘤发生与全死因信息。按性别分别计算 T2DM 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比(SIR)。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 T2DM病程和药物的使用对 T2DM 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T2DM 患者 12 006 例,其中男 6 328 例(52.71%)、女 5 678 例(47.29%);经过 56 371 人年的观察(男性 29 543 人年,女性 26 824 人年),共观察到合并恶性肿瘤组 601 例和单纯 T2DM 组 11 405 例。T2DM 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男性 1 093.24/10 万,女性 1 032.51/10 万。男性 T2DM 患者发生结直肠癌( SIR=2.03)、前列腺癌( SIR=2.24)、胰腺癌( SIR=1.75)、肾癌( SIR=4.25)、甲状腺癌( SIR=3.50)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而发生肺癌( SIR=0.61)、食道癌( SIR=0.22)的发生率低于一般人群;女性 T2DM 患者发生乳腺癌( SIR=2.59)、结直肠癌( SIR=1.57)、胰腺癌( SIR=2.10)、子宫内膜癌( SIR=2.83)、肾癌( SIR=3.67)、甲状腺癌( SIR=4.00)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而发生食道癌( SIR=0.27)的发生率低于一般人群。与病程 1~<3 年的患者相比,男性 T2DM 病程 <1 年、5~<10 年、≥ 10 年分别增加 91%〔 HR=1.91, 95%CI(1.15,3.20)〕、123%〔 HR=2.23, 95%CI(1.37,3.64)〕和 71%〔 HR=1.71, 95%CI(1.04,2.80)〕的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女性病程5~<10 年、≥ 10 年分别增加 79%〔 HR=1.79, 95%CI(1.10,2.92)〕、99%〔 HR=1.99, 95%CI(1.24,3.19)〕的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单独使用胰岛素能分别增加男、女性 72%〔 HR=1.72, 95%CI(1.25,2.36)〕和 116%〔 HR=2.16,95%CI(1.53,3.05)〕恶性肿瘤发生风险,且男性胰岛素使用与病程两者存在交互作用,随着病程的逐年增加平均减缓 6% 的男性 T2DM 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 P 交互 =0.006) 。结论 除食道癌和男性肺癌外,T2DM 患者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肾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57%~300%,且与病程和使用胰岛素有关,男性 T2DM 病程 5~<10 年,女性 T2DM 病程≥ 10 年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最大,但胰岛素的使用和 T2DM 病程的增加对并发恶性肿瘤有拮抗的交互作用。
     

  • 凯里鱼洞河流域煤矿废水治理方法研究

    分类: 工程与技术科学 >> 工程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30

    摘要:为解决鱼洞河流域废弃煤矿酸性废水外排的问题,针对废弃煤矿酸性废水的成因(煤系地层硫化物、氧化环境、地下水及通道)及废弃煤矿的不同开采情况,分类施策、分部实施,通过对多处废弃煤矿治理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一套相对适合该区域实际情况的“追、堵、截、围”的煤矿废水“成因-源头式生态关水污水治理法”,即追索废弃煤矿的巷道分布、封堵关键段、截流地表水、采用帷幕灌浆抬升采空区的水位。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改变地表水进入采空区后直接外流的路径,采用巷道封堵、帷幕灌浆等手段隔绝废弃煤矿采空区的氧气,同时抬升地下水位,使顶板含水层逐步恢复到原有状态、使煤矿废水变成深部滞留水、使后续补给水从高位流出。雨季检验结果表明治理效果显著。
     

  •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社会适应:压力的中介作用和心理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9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β= –0.42/–0.23, ps<0.001)。即时预测中,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后半条中介路径有调节效应,随着资源水平提高,压力的中介能力降低;延时预测中,后测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中介模型中的主效应及前半条中介路径同时有调节作用,随着资源水平提升,延时主效应及后测压力的中介效应同时减弱,至高分组时两类效应均不显著。可见,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是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的重要近端环境因素,且部分通过诱发压力来实现;心理社会资源对其社会适应有重要保护作用。

  • 中国社会变迁下的“内卷”:内涵、影响因素及成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9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内卷的涌现和加剧俨然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尽管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人们对内卷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成因却尚不清晰。本研究提出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内卷是极具新时代意义且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构念。为了对内卷的内涵及心理结构有更为清晰的界定,研究一采用访谈法,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中国社会中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结合扎根理论得到内卷的心理学概念及其潜在的心理维度,即资源稀缺、心理压力、社会规范、竞争行为。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自编内卷多维心理测量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再次验证内卷的四因素心理结构。研究三基于个体层面探究社会规范对内卷相关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个体面对强社会规范时会表现出更多符合社会规范的努力行为,但其行为结果则在弱社会规范条件下更好。为了进一步从群体层面考察中国社会变迁中社会规范的强度(即文化松紧度)与内卷之间的关联,研究四基于访谈确定初始词并利用中文词向量库扩充词库,最终形成内卷相关词库,进而分析内卷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自1970年起的内卷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文化松紧度对内卷呈单向因果关系,存在3~5年的滞后效应。综上,本研究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内涵、影响因素与成因,该发现为应对内卷所带来的心理适应不良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

  • Surveillance of SARS-CoV-2 at the Huanan Seafood Market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3-29

    摘要:Emerging in December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eventually became a pandemic and posed a tremendous threat to global public health. However, the origins of SARS-CoV-2, the causative agent of COVID-19, remain to be determined.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a certain number of the early case clusters had a contact history with the Huanan Seafood Market. Therefore, surveillance of SARS-CoV-2 within the marke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Herein, we presented the SARS-CoV-2 detection results of 1380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environment since 1st Jan and animals since 18th Jan within the market in early 2020. By SARS-CoV-2-specific RT-qPCR, 73 environmental samples tested positive for SARS-CoV-2 and three live viruses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The viruses from the market shared nucleotide identity of 99.99% to 100% with the human isolate HCoV-19/Wuhan/IVDC-HB-01/2019. The A lineage (8782T and 28144C), as the likely ancestral SARS-CoV-2 lineage, was found in an environmental sample. No virus was detected in the animal swabs covering 18 species of animals in the market. The RNA-seq analysis of SARS-CoV-2 positive/negative environmental samples showed the abundance of different vertebrata genera. In summary, this study provided convincing evidence of the prevalence of SARS-CoV-2 in the Huanan Seafood Market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outbreak.

  • eDNA监测方法标准化框架及未来图景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摘要:eDNA (environmental DNA)是指从环境样品(水体、土壤、沉积物、空气、混合物等)中提取的DNA,是各种生物的DNA混合物,区别于传统从单物种样品中提取的DNA。eDNA监测是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用物种特异性引物或特定DNA metabarcoding引物对其进行扩增测序、分类学分析、相对丰度分析、功能预测等,以监测环境中是否存在某特定物种,或者获得环境中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相关信息。eDNA监测主要应用在特定物种监测检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过程分析评估等领域。eDNA监测可以应用在陆地、水体、空气、器物表面、生物(内)表面等任何有可能存在不确定DNA的场景。因为eDNA监测的非侵入性、灵敏检出、大类群检出、易标准化方法与结果、低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结果可核查等特点,未来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一个常规的物种监测、群落功能预测、生态过程分析的方法,对象可涵盖所有生境条件下的所有生物类群。但要实现这个图景,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层面完成eDNA监测技术链条中10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化:样品重复数设计、采样时间设计、采样点设计、采样方法设计、样品前处理、样品保存、扩增引物选择、DNA提取-扩增-测序-分析程序、序列比对注释、监测结果后评估。目前来看,10个环节的标准化基本不存在理论上的困难,并且一部分支撑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启动,甚至一部分标准化的组织工作已在推进,在未来数年内有望完成关键知识、关键数据的积累,推动eDNA监测成为长期性周期性常规生态监测内容,支撑渐行渐近的数据驱动型科学研究和生态管理。
     

  • 近30 a 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 的时空演变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明晰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典型高原流域——拉萨河流域为例, 基于GEE平台和随机森林分类算法,解译拉萨河流域1990—2020年土地利用信息,分析30 a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 态变化特征,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估流域生境质量,探讨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高寒高海 拔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筛选植被生长季,用相邻年份的影像进行补充和替换缺失的数据,并去云后生成的年 度合成影像,提高了地类分类效率和精度;建立了一种结合Landsat影像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的最优RF 分类模型,实现了对高原流域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OA、Kappa系数和F1-score分别在88.16%、0.84和0.70以上;20 世纪90年代以来,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整体表现为“五增三减”,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湿地和水域面积增 加,耕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中,建设用地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288.35%,而耕地缩减最多, 达50.18%,且耕地减少主要是受到城镇范围扩张的挤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为显著,其转出部分主要转化为草 地;研究期内高质量生境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西南侧以及源头区域,以草地、水体、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湿地等土地 利用类型为主;而拉萨市市辖区、达孜区、林周县、曲水县和墨竹工卡县县城周边,以及流域中上游的未利用地等区 域生境质量较差;流域整体生境质量呈“先减后增再减然后趋缓”的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指数从0.53提升到0.57;人 口增加和快速城镇化加快了城镇范围扩张和耕地的减少,但气候变化和生态治理工程对拉萨河流域的生境质量改 善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可为制定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策略、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以及提升生境质量提供 科学依据与参考。

  • 基于组合熵权RSR法的董志塬沟谷发育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黄土沟谷的发育演化进程研究对于发掘沟谷形成与土壤侵蚀的内在机理,指导黄土地区生态修复有深刻 的指导意义。基于沟谷水平空间、气候、沟谷点线面特征选取10个沟谷发育程度量化指标,利用组合熵权RSR法优 异的多因子综合性分档评价能力建立董志塬沟谷发育阶段分级评价模型,探究黄土沟谷的发育演化及分布规律。 研究发现:(1)基于熵权法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所占权重最高为16.08%,其次为沟谷密度(15.621%),两者 是判断沟谷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2)基于组合熵权RSR法将董志塬82条沟谷发育程度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 期和老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沟谷面积占比为88.48%,董志塬东部及北部发育程度较高,对于塬面侵蚀强烈。(3) 沟谷发育程度与其下伏古地貌、构造地质和黄土厚度有着高度相关性。(4)模型方差一致性检验显著性水平P< 0.001,线性回归拟合优度R2为0.986,评价模型表现良好。

  • 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深度与广度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运用水生态足迹及其深度与广度评价方法,对2000—2019年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承载力、深度与广度时 空格局进行研究。从经济、人口、环境、农业和水利5个方面,构建水生态足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CFEM模型 对水生态足迹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均值为1403×104 hm2, 其中,农业水生态足迹占比最高,多年平均占比为66.65%,工业和居民生活水生态足迹占比分别为15.84%和 13.39%;(2)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年际分配不均衡,在603.5×104 hm2~3741×104 hm2间波动,多年均值为1632.9×104 hm2,高于水生态足迹,处于水生态盈余状态;(3)近10 a,陕西省主要以消耗水资源流量资本为主,水生态足迹广度 处于较高水平,但2001年和2016年,水资源存量资本消耗量大;(4)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足迹区域差异 大,但年际变化相对较小;(5)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水库库容,对陕西省水生态足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加强 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应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增加水库库容,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 刚性约束。

  •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科学认识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2—2020年欧洲航空航天局逐年的土地覆盖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运用 Sen+MK检验和Hurst指数分析方法,探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和发展趋 势。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29 a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整体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652,但呈现小 幅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0.004),从局部上看,退耕还林(草)区生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每10 a上升0.174),其中, 2011—2020年上升趋势最为显著,10 a增加了0.656;(2)2001—2020年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的趋 势类型以明显降低为主,但从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来看,2011—2020年较2001—2010年生境质量向好发展的面积增 多,体现在退耕还林(草)区的生境质量上升;(3)未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趋势类型以明显降低和 明显上升为主,且可持续性较强,明显降低区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以及城市集中发展区域,明显上升区主要位于山 西省、陕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三地交界片区。

  • 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对比分析天山北坡不同灌木的夏季水分来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量化植物水分来源选取模型时提供一定参考。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量化植物水分来 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MixSIAR模型和IsoSource模型,不同模型的量化结果各不相同,存在差异,择优选取模型对减 少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山北坡山前灌木带两种优势树种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和异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7—9月测定了植物木质部水和潜在环境水源 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运用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分别量化植物水分来源,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根 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参数R 对模型量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两种模型对植物 主要潜在水源的量化结果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与两种模型的计算原理不同有关。(2)两模型量化得到植物主 要潜在水源一致的前提下,IsoSource模型量化的结果数值大于MixSIAR模型。(3)通过RMSE与参数R 的结果均表 明本研究中IsoSource模型对植物水源量化结果的准确性高于MixSIAR模型,可能与异果小檗和黑果栒子水源差异 较大有关,MixSIAR模型可能在量化植物水源相似度较高的情况精确度更高。

  • 典型荒漠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特征随降水梯度的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自然降水是干旱地区植被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探明荒漠灌木叶片在降水变化的应对对策,以典型荒漠 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降水条件下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分析其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特征及各个功 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叶片肉质化程度和含水量随自然降水量的 减少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叶片组织密度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增大的趋势;(2)红 砂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C含量、白刺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叶片N含量随自然降水量的减少整体呈 增大的趋势;珍珠猪毛菜和盐爪爪叶片N∶P均小于14,即其在生长发育中主要受氮素限制;(3)红砂、白刺和盐爪爪 叶片组织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的比叶面积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红砂、白刺、珍珠猪毛菜的 P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干旱环境中,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其中盐爪爪通过 减小比叶面积、增加叶组织密度,白刺和珍珠猪毛菜通过增加叶片N含量,红砂通过增加叶片的肉质化程度和含水 量等来适应干旱少雨的荒漠环境;年均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环境因子。

  • 水力性状对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干旱引起的植物死亡是陆地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水力学性状作为连通植物和水分 匮缺间的桥梁,揭示其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对理解植物干旱适应性、荒漠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物种多度、水力学性状在土壤干旱梯度下的变 化特征,并分析水力性状与物种多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干旱梯度下,所有物种的多度之和未有显 著变化,但在物种层面,不同物种的多度对干旱胁迫响应明显不同;比导率、准稳态导水率和胡伯尔值均随土壤干 旱增加呈增加趋势,而枝叶水势不断降低,但干材密度没有显著变化;水力性状在种间的差别随土壤干旱程度发生 变化;冗余分析和广义加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基于所测水力性状可以解释荒漠木本植物多度分布格局变化的 92.8%,其值远高于单个或少数几个性状的组合(13.30%~86.40%);植物多度随着准稳态导水率、比导率、胡伯尔值 和枝叶水势等水力性状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干材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可见,水力性状与荒漠植物物种多度分布之 间存在明显关系,利用水力性状的变化可以预测木本植物多度分布的变化。

  •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示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是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常见的自然景观。在不同背景植被盖度下, 白刺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如何变化,仍然未知。通过对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测量,定量分析不同背景 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差异性,以及白刺灌丛生长特征与白刺灌丛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背景植 被盖度对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稳定,白刺灌丛沙堆各 形态参数随着背景植被盖度增加逐渐向大规模、小密度方向发展。(2)从整体来看,不同背景植被盖度下白刺灌丛 沙堆各形态参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3)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长轴与短轴之间存在二次函 数或幂函数关系;除样地1外,白刺沙堆高度和水平尺度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4)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 丛盖度主要集中于40%~80%,占灌丛沙堆总量的64.62%,说明研究区白刺灌丛生长状况良好。据此认为研究区白 刺灌丛沙堆发育良好,暂时不会成为风沙危害绿洲的策源地。

  • 不同河渠水位条件下壤砂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以叶尔羌河灌区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以叶尔羌河灌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垂直土柱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河渠水位条件下壤砂土上升毛管 水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毛管水补给速率随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明显分为快速下降、线性递减和稳定补给3个 阶段;毛管水上升高度及上升速率均与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不同河渠水位条件下壤砂土毛管水补给量与毛管 水上升高度呈正比关系,其斜率在数值上等于湿润区土壤平均含水率与初始含水率之差,改进Green Ampt模型可 描述毛管水补给量与毛管水上升高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毛管水补给速率与毛管水上升高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研 究成果可为干旱区河渠两岸生态保护植物的恢复和重建及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灌溉水矿化度对棉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土壤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探究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棉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了4个灌溉水矿化度,分别为0.85 g·L-1(CK, 当地灌溉水矿化度)、3 g·L-1(S1)、5 g·L-1(S2)和8 g·L-1(S3),在新疆进行了膜下滴灌棉花大田试验。在棉花生育 期,每月采集两次土壤呼吸速率值(Rs),并同时监测土壤温度(ST)、含水率(SWC)、电导率(EC)、硝态氮含量(NO-3 - N)、铵态氮含量(NH+4 -N),运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灌溉水矿化度下土壤参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 咸水灌溉(S1和S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铵态氮含量;咸水灌溉(S3)显著增加了土壤水分和 盐分,并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会减弱土壤呼吸速率。土壤的水分和温度与呼吸速率的相 关性,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呈减弱趋势。通过运用二次函数式来表示0~10 cm的土层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 响应(R2=0.669,P<0.001),得出土壤呼吸速率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26.9 ℃。咸水灌溉下,含土壤温度、电导率、硝态 氮含量的逐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5%。综上,利用3 g·L-1的灌溉水进行膜下滴灌,能够在不 显著增加土壤含盐量的基础上,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农田碳排放量,可以为新疆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 论支撑。

  • 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大通河源区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资源环境问题,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水文要素的演变呈现出复杂 性与不确定性,探讨变化情景下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1960—2019年大通河源区气象水文数据,通过模型模拟及情景分割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 下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SWAT模型经过校准与验证后,模型决定系数、纳什系数和百分比偏差 (PBIAS)均达到模型要求,其在率定期内分别为0.81%、0.79%和-0.8%,在验证期内分别为0.81%、0.75%和15.8%, 表明模型在大通河源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大通河源区各水文要素空间异质性明显,不能用单一的水文要素代 表整体的空间分布情况;降水、潜在蒸散发与土壤含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表径流与产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 增加。(3)3种情景下各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影响比较大。气 候变化情景使得实际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地表径流和产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 各水文要素的变化与之相反。

  • 青海湖沙柳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植被和地面整体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总通量,其作为能量平衡及水循环的 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从而调节气候。本研究基于MODIS影像数据,结 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2000—2019年青海湖沙柳河流 域近20 a的蒸散发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流域蒸散发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及其地形和海拔效应。结果 表明:(1)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年均蒸散量在379.7~575.4 mm,平均蒸散量为501.9 mm,年均蒸散量呈显著的增加趋 势(P<0.01),线性斜率为5.98 mm·a-1。(2)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其值表现为“中间高, 两端低”的分布格局,即河源地区和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低于中游地区。从不同植被类型带的多年平均蒸散量来 看,高山草甸带>高山寒漠带>高山草原带。蒸散量较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占流 域面积的9.7%,较轻微增加的区域占据流域主体,占流域81.2%。(3)年均蒸散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 相关关系,与年均相对湿度呈不显著负相关,气候变暖是蒸散量增加的根本动力。(4)多年平均蒸散量随坡度的增 大呈现“增减增”趋势,但坡度间总体差异不明显。多年平均蒸散量在不同坡向除了平面蒸散量最小外,其余坡向 的差异较小。多年平均蒸散量随海拔升高,呈先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以上结果说明,近20 a来青海湖沙 柳河流域气候的暖湿化导致了流域蒸散量增加,其增幅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高山草原带,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 带和高山寒漠带增幅较小。

  • 闪动技术:一种不需创伤暴露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干预方法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摘要:

    闪动技术(Flash Technique, FT)是一种低侵入性、经济、快速、耐受性高的心理治疗方法, 能够用于治疗非器质性损伤的心理问题, 其治疗重点是在不需暴露创伤的前提下, 处理大脑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创伤记忆。在临床应用中, FT既能处理创伤记忆和体验, 减轻来访者的主观痛苦感觉, 也能帮助来访者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 目前有关FT的研究为数不多, 在取样、方法上也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采用fMRI、ERP、眼动追踪技术等多样化的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 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通过更严谨的研究设计, 延长随访期,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验证FT干预的临床效果; 深入探索其应用领域, 并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干预方案。

  • 和田市空气质量特征及潜在健康效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利用和田市2016—2021年的空气质量历史数据,分析PM2.5、PM10、SO2、NO2、CO、O3-8H等空气污染物浓度 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空气质量与潜在人体健康效应的关系。结果 表明:2016—2021年和田市两个空气污染监测点O3-8H浓度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余各污染物浓度则呈“U”型曲 线分布特征;PM2.5和PM10是全年的主要污染物,其浓度在春季相对较高,SO2、NO2浓度在秋冬季相对较高,CO浓度 则在冬季达到最高,O3-8H浓度在夏季相对较高;2016—2021年PM2.5浓度有所下降,PM10浓度有所上升,SO2浓度有 所下降,空气质量总体未明显改善;和田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值高于国家二级水平,空气质量全年以轻度污染为 主,空气质量处于“不健康”状态时期远高于“健康”状态时期,对居民身心健康潜在危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