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243)
  • 测试的两面性: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

    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提取加强暗示感受性(retrieval enhanced suggestibility, RES)是指接受中期测试的被试在最终记忆测试中的正确率较低,且更可能报告错误信息;测试的保护作用(protective effect of testing, PET)则是指中期测试削弱了错误信息效应,并改善了被试的记忆表现。对现有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首先,这两种现象可分别采用记忆再巩固理论、注意捕捉假说、提取流畅性假说(RES)以及记忆强度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差异检测理论(PET)等进行解释。相关理论在作用阶段和解释角度两方面存在不同,并被整合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中。其次,RES和PET的分离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信息材料、中期测试类型以及错误信息特点等。最后,未来研究可从模型验证和研究拓展两方面继续探索。

  • 品牌名称视听形式表征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摘要:品牌名称作为一类特殊词汇,其形式表征分为视觉表征(印刷字母的视觉特征)和听觉表征(词语的整体声学特征),字样(包括字母大小写、字形、颜色)和语音(包括音素、音节、声调或重音)可以分别代指二者。品牌名称字样和语音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均发生在词汇的知觉加工阶段,两者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此外,品牌名称的视听效应之间存在跨通道联结。未来研究应结合实践问题,对品牌名称视听效应进行补充性探讨。

  • 心理丰富提高亲环境行为意愿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7

    摘要: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通过10个子研究(N = 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心理丰富程度越高,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 (研究2.1~2.4),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 记忆对话及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03

    摘要:

    以往集体记忆的心理学研究侧重于理解集体记忆机制而忽视了记忆对话及身份变量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1操作记忆激活方式(对话、非对话)、实验2在实验1记忆对话基础上操作信息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实验3进一步在信息不一致情况下操作身份标识(内群体、外群体), 逐步考察对话和身份标识对集体记忆的作用, 并分别在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指标上进行考察。结果显示: (1)对话作为单独变量可使集体记忆共同忘记的部分显著减少; (2)在对话基础上, 一致性信息可使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3)在对话基础上, 当不一致信息来自外群体成员时可使人们集体记忆共同记住的部分显著增加, 不一致信息来自内群体成员则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 对话作为单独变量主要是通过影响集体记忆中共同忘记部分、而对话过程中的信息一致性和群体身份标识则主要通过影响人们集体记忆中共同记住部分来影响集体记忆。

  • 储蓄动机的分类模型及其群体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4

    摘要:控制居民的储蓄行为已经成为国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了解储蓄行为,许多国家都对居民的储蓄动机进行了研究,因为储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行这种储蓄行为的目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以前关于储蓄动机的研究,然后将其分为四类。这四类动机分别是预防型储蓄动机、享乐型储蓄动机、个人内部因素和个人外部因素。然后,我们将建立我们自己的关于储蓄动机的分类模型。我们的模型由两个轴组成,第一个轴是个体内部-个体外部轴,另一个是保护-促进轴。本模型的意义在于,以前关于储蓄动机的研究是较为分散,相互之间不够关联的,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模型能够在储蓄动机领域提供一个更清晰、更综合的视角,并对模型进行了群体差异分析。
     

  • 集体仪式的替代品:世俗中的同步动作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3

    摘要:世俗中的社会生活同步动作是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现象,与集体仪式同步动作具有同等的亲社会功能。在建立社会联结、增进心理健康方面,社会生活同步动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集体仪式发挥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保护作用。从动作的相位、意识水平、协调方式等角度,可以将社会生活同步动作划分为五种类型,并且不同类型的动作与社会性响应因素、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心理与生理机制存在异同。未来需进一步揭示社会生活同步对集体仪式同步的替代性与补偿性,考察动作的意识水平、相位等因素对同步效应的影响,着力关注不同类型的同步动作的功能和发生机制。
     

  • 失却锋芒: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20

    摘要: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孩影响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家庭领域, 忽视了其对女性成年后工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基于自我概念理论, 探讨了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机制。基于225份多时点、多来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1)父母性别偏见通过降低女性自尊加剧其职业妥协; (2)职业妥协负向影响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 (3)父母性别偏见依次通过自尊、职业妥协削弱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研究结论从原生家庭界面拓展女性职场表现研究视角, 为识别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和职场表现根源因素、促进职场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 调节定向对App用户隐私披露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6

    摘要:

    合理且充分利用用户数据是互联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采集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用户隐私,需要获得用户授权,这就是用户隐私披露。目前对于隐私披露的相关研究缺乏基于客观和群体层面的视角,而且在隐私授权的决策机制上也不清晰。本项目以调节定向理论为基础,在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上,将结合行为实验、眼动测量和数据挖掘方法系统探究调节定向和调节匹配对隐私披露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理解隐私授权过程中调节定向的作用机制,也将在隐私授权的助推设计中发挥潜在的应用价值。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2

    摘要:

    近年来,社交网络上涌现出大量具有真人特征的虚拟人物,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以获得影响力,然而其背后的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当社交媒体虚拟人犯错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其道德判断会有何不同?本文基于心智感知理论,通过五个主要实验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表明,在被告知虚拟人的不道德行为后,比起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但这种文化差异没有出现在对真人的道德责任判断上(实验1a~1c)。并且不论虚拟人是由真实人类还是人工智能驱动,这种文化差异都会存在(实验1c)。这种文化差异通过感知心智能力来中介(实验2)。具体而言,比起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的心智能力(特别是感知力)更高,因此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此外,对虚拟人更大的道德责任判断会导致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倾向于对虚拟人施加道德惩罚(实验3)。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将道德责任判断和心智感知的对象拓展到虚拟人上,并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后续影响。

  • 相知在急难, 独好亦何益:二元互动视角下情境和自我关注对人际情绪调节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10

    摘要:为探讨人际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因素, 采用改编的情绪选择范式进行研究。实验1探究了互动双方情绪状态对人际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 即互动双方情绪一致时调节效果更好。此外, 调节者在人际情绪调节时选择的策略匹配度会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者猜测可能是因为受到调节者自我调节导致认知资源分配。因此, 实验2设置了情绪一致性情境, 通过要求调节者调整注意倾向, 以操纵其分配于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资源, 考察调节者自我关注程度对人际情绪调节效果和策略选择的影响, 结果发现仅在负性情绪状态下, 关注自我组的调节效果更差且策略匹配度更低。上述结果表明: (1)人际情绪调节中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 互动双方情绪同频有助于提高人际情绪调节的效果。(2)情绪调节过程中同时存在人际情绪调节和个体自我情绪调节两种形式, 在调节者负性情绪状态时尤为明显。(3)自我注意倾向引起的注意资源短缺会影响人际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实施。

  •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近几十年来的变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3

    摘要:

    理想情绪是人们理想中想体验的情绪,和文化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人们日常体验的实际情绪的变迁,但是尚未有研究关注理想情绪的变迁。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对积极理想情绪的变迁进行研究。研究一让1966年之前出生的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1980年初、2000年初和2020年前后中国人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发现,从1980年初到2020年前后中国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研究二让大学生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估祖辈、子辈和孙辈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表明,大学生知觉到的祖辈、子辈和孙辈这三代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也都在上升。研究三利用全国性大学生调查数据,通过横断对比分析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偏好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并且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都可以正向预测三类情绪的偏好。总起来,三个研究一致启示,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和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社会变迁的心理影响的认识,更加深了对理想情绪本身特性的认识。

  • 基于词嵌入技术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提交时间: 2023-01-30

    摘要:

    词嵌入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基础技术。其核心理念是根据大规模语料中词语和上下文的联系,使用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自动提取有限维度的语义特征,将每个词表示为一个低维稠密的数值向量(词向量),以用于后续分析。心理学研究中,词向量及其衍生的各种语义联系指标可用于探究人类的语义加工、认知判断、发散思维、社会偏见与刻板印象、社会与文化心理变迁等各类问题。未来,基于词嵌入技术的心理学研究需要区分心理的内隐和外显成分,深化拓展动态词向量和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如GPT、BERT)的应用,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建立细粒度词向量数据库,更多开展基于词嵌入的社会变迁和跨文化研究。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 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双向关系:来自长期追踪法和日记法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28

    摘要:

    感恩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感恩与社会幸福感存在关联,但缺乏因果性证据。为此,本研究采用长期追踪法和日记法探讨感恩和社会幸福感的因果机制。研究1对482名被试进行间隔七个月的两拨次追踪调查,来探讨特质感恩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前测的特质感恩能够预测后测的社会幸福感,前测的社会幸福感也能预测后测的特质感恩。为了减小回忆偏差,研究2对248名被试进行连续21天的日记法调查。结果发现,前一天的状态感恩能预测后一天的社会幸福感,前一天的社会幸福感也能预测后一天的状态感恩。本研究揭示了感恩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因果机制,并提出感恩和社会幸福感的螺旋上升双向影响模型,这对培育个体感恩和提升个体社会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 共同进食影响食物消费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15

    摘要:

    人们在生活中与他人一起就餐的社会性进食行为即为共食,心理学视角下的共食与共同消费、共同体验等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与区别,共食也可在不同维度上分为不同的类型。此外,共食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可整合为一种“双刃剑”效应,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共食在进食行为上的差异最终形成相应的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共食在不同理论视角下会促进个体的健康饮食(积极效应),也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健康的进食行为(消极效应)。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如何助推并削弱共食对食物消费的消极影响、运用前沿技术探究多元交互的共食、探究共食后的情绪感知以整合共食与其他进食行为的优势。

  • 社会本质主义对偏见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04

    摘要: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 累积文化演化的内在机制:实验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6

    摘要:

    累积文化演化(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 CCE)指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个体或群体间的多种社会传递和修改创新,人类文化在效率、功能、复杂性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单被试实验、“微社会”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是探索其内在机制的实验研究路径。复制、教学和创新是累积文化演化发生的三个重要基础,复制与教学确保了文化信息能获得高保真度传递,创新使改进后的文化信息更具适应性。文化信息在高保真度传递和修改完善的重复循环过程中逐步完成累积。总体上,累积文化演化的边界条件可归纳为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两方面,前者主要涉及任务难度、环境不确定性、群体规模、社会互动等,后者主要涉及技术推理技能、认知灵活性、创新能力、社会身份等。未来研究可以检验新提出的实验室研究范式的可行性,开展非技术文化演化的实验室研究,以及结合“文化反哺”现象探索文化信息的上行传递在累积文化演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 循环的力量:互惠关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5

    摘要:

    互惠体现了“给予”与“回报”之间的资源循环,以多种形式广泛作用于消费领域。但是,以企业为焦点行为者的互惠关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尚未被系统梳理。通过回顾营销领域的研究发现,互惠关系能够从相互交换、对价法则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影响消费者行为主体、行为性质和行为水平。消费者对互惠关系的响应由意识与无意识决策、结果和道义导向、公平交换的内在机制驱动,社会和个人因素起到了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应在互惠关系的研究视角、消费者行为的整合、边界要素的探索和互惠主体的机制差异四个方面加以拓展。

  • 积极身体意象的前因后果及其提升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10

    摘要:

    积极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接纳和独特性与功能性的欣赏,以及对身体评价信息的积极加工与保护,对个体具有内外增益的作用。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以及身体意象的操作性定义为理论框架,研究发现积极身体意象受到性别、年龄及身体质量指数等生物因素,人格因素、认知方式与内感受等心理因素以及重要他人、大众媒体及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个体的身体认知、情绪体验及行为调控具有保护作用,其中,身体质量指数、神经质及感知来自重要他人和大众媒体的压力具有凸显性,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积极身体意象的影响大于生物因素。同时,功能性聚焦干预和基于自我同情的干预成为了当前使用最多的两种提升策略,前者的有效性更强,而后者的应用与推广更具优势。未来研究可以基于交叉理论,丰富积极身体意象的理论模型,探究其发展特点与发生机制,优化提升策略的内容与适用性并注意家庭因素的防治作用,助推积极身体意象的中国化研究。

  • 切忌班门弄斧?低估在评价者擅长领域展现能力的好处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2-09

    摘要:

    人需要展现自己以脱颖而出,常常预测在他人擅长领域展现能力会暴露缺点导致差评,因而忌讳班门弄斧。然而这种预测准确吗?八项研究(N = 1,888)要求候选人选择在评价者擅长或不擅长领域展示能力,要求评价者从班门弄斧和不班门弄斧者中择一录取,发现候选人低估班门弄斧所得评价。导致此预测偏差的原因是,评价者依据提及其擅长领域时的自豪感决策,故给班门弄斧者好评,候选人依据能力是否容易被看清来选择领域,担心班门弄斧暴露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