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陈琳
  •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加强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以黄河流域171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工具测度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类型结构不均衡,革命传统教育类占比最高,建设成就标志类占比最低。(2) 区域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数量差异明显,表现为上游多中游少,川豫多青宁少的特征。(3) 核密度呈现以延安市为核心、4个高密度区和2个次高密度区的氺字型分布格局。(4) 冷热极化显著,主要以冷点区分布为主,热点区集中于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的8个城市。(5) 文化环境、人口规模和交通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格局的强势因素,其中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场馆、人口密度、举办活动、参观人次、客运量是核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助推黄河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T8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碳的扩散过程和光谱学分析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摘要: 采用阴极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技术实现了T8碳钢表面的快速渗碳。测量了样品内部温度与外加电压的关系,并评估了在不同电压下碳在钢中的扩散过程和等离子体放电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T8碳钢在甘油水溶液中经1min渗碳处理后可得到20-30μm厚的硬化层。在外加电压为360V电压、样品表面温度约为650℃的条件下,碳的扩散系数为6.7×10-8cm2·s-1;在外加电压为380V、样品表面温度约800℃的条件下,碳的扩散系数为1.5×10-7cm2·s-1。气膜放电击穿产生的等离子体处于局部热平衡状态,电子温度为5000-12000K。等离子体区的瞬时高温为有机物的分解和碳的快速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碳的扩散系数比同温度下传统固体渗碳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扩散激活能也明显降低。

  • 建议采纳的认知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决策者的认知特点, 以及决策过程中建议者,任务特征,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加工, 并最终影响建议采纳.目前建议采纳过程中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决策者方面,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研究, 从决策者的认知风格,社会认知复杂性,认知策略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系统阐述了认知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同时, 结合态度改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等进一步讨论了建议采纳的认知发生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建议采纳认知机制模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决策者的认知灵活性,认知闭合需要等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以及建议提出的认知机制, 以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研究.

  • 森林木质藤本数量过度增加的机制与生态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木质藤本是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热带、亚热带森林,尤其是 次生林内木质藤本数量的过度增加给森林的恢复和健康发展造成威胁,这一现象却未得到太 多关注。至今国内尚未有研究对森林木质藤本过多的现象、增加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认 识。该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木质藤本数量增加的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和总结,以 期为森林管理和恢复等方面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相关研究认为:(1)木质藤本数 量的增加与气象干旱、大气 CO2 浓度上升、自然干扰和森林破碎化有关。在环境变化的情 况下,木质藤本在形态、行为、生理等方面比树木更具优势,表现为更快的生长速率、更强 的繁殖力、可塑性和高效的资源获取力。(2)木质藤本主要是通过遮荫胁迫、资源竞争和机 械压力与损伤等方式对树木造成影响。(3)木质藤本过度增加在个体水平上会阻碍树木生长、 生殖并引起树木死亡,在群落水平上会改变物种组成、降低多样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会降 低森林碳储量、改变碳、矿质养分和水分循环过程等。综合以上研究建议结合野外长期监测 与控制实验开展木质藤本种群动态变化与环境变化关系、森林干扰对木质藤本生长的影响、 木质藤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理、木质藤本数量过度增加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同时, 应积极探索合理的森林木质藤本管控方法。

  • 海南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区域植物区系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海南岛地形中高周低,从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上人类干扰程度的不同,植物区系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该研究采用样方和样线调查法,对海南岛中偏东部会山保护区进行物种调查,并结合团队以往调查的中部的五指山原自然保护区(现属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部非沿海的白石岭保护区和东北部沿海的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数据,对􀀁4􀀁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拟探讨植物区系组成的变化与保护区的次生性、面积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五指山、会山、白石岭、铜鼓岭保护区分别分布有􀀁1 893 种、1 415 种、634 种、913 种野生种子植物,中部的􀀁2个保护区植物种类明显高于其他􀀁2 个保护区。(2)保护区之间的物种相似性与海拔差和面积差显著负相关(P<0.05)。(3) 4 个保护区均为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但在属水平上五指山热带亚洲分布最多,其他􀀁3 个保护区泛热带分布最多;种水平上均为热带亚洲分布最多,且为铜鼓岭占比最大。综上所述,从中部山区到东部沿海平原地区表现出,次生性越大,海拔高度越低,生境类型越少,植物物种数越少;同时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呈现热带成分增加,温带成分、中国特有分布和孑遗属、种的减少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