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晓; 刘立志; 王丹; 陈文锋
[目的] 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以便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 [结论] 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最终增强群体情绪感染。 [局限]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 |
何怡娟; 胡馨木; 买晓琴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ltimatum game, UG)考察了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状态共情关怀: 有共情关怀vs.无共情关怀)×3(分配公平性: 公平vs.劣势不公平vs.优势不公平)被试内设计, 共37名被试参与实验, 被试作为响应者选择是否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提议。行为结果显示劣势不公平条件下, 有共情情境的接受率高于无共情情境; 优势不公平条件下呈现相反的结果。ERP结果显示: 对于他人提出的优势不公平提议, 无共情情境较有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负的前部N1(anterior N1, AN1), 有共情情境比无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 有共情情境下, 他人提出的劣势不公平提议较优势不公平和公平提议诱发了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MFN); P3在公平条件下的波幅较劣势不公平条件下更大, 并未受到共情关怀的调节。这些结果表明共情关怀不仅调节了公平决策行为, 还调节了公平加工的早期注意和动机及之后的认知和情绪加工, 但由P3表征的高级认知过程仅受到公平性的调节而不受共情水平的影响。 |
submitted time 2021-11-19 Hits6639, Downloads1000, Comment 0
张航; 张积家
音乐是高级意识活动产生的声音艺术,对人类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音乐与情绪的核心要素,协和性的形成原理至今仍然未有定论。人类如何加工多个音符构成的和声?为什么一些和声听起来协和(愉悦),一些和声听起来不协和(不愉悦)?协和感究竟是自下而上的声学感知还是自上而下的审美体验?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这些问题就一直吸引着学者的目光。物理学家从协和与不协和的声学区别中寻找答案,生理学家从听觉生理机制方面分析协和感的产生,心理学家研究协和音程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目前,音乐协和性的理论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
submitted time 2021-10-16 Cooperative journals:《心理科学进展》 Hits719, Downloads397, Comment 0
王丹; 王典慧; 陈文锋
恶意创造力因其独特的“危害性”而与一般创造力有所区分。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心理韧性由于可以促进一般创造力但对恶意有所抑制,故其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2个研究考察心理韧性与恶意创造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心理韧性与应激对恶意创造力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恶意创造性行为,且主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恶意创造性行为起作用;心理韧性对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影响也会受到应激环境的调节,即相对于非应激条件,应激条件下削弱了积极应对方式对恶意创造性行为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有必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并正确引导其创造力的发展。 |
顾潇; 王玉慧; 雷雳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自拍是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以外貌为核心的信息。研究发现,自拍相关行为与用户的身体映像密切相关。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相关行为包括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发布自拍、浏览自拍和自拍反馈投入等。由于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兼具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所以可以将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和发布自拍归类为发布者的主动性自拍行为,将浏览自拍、自拍反馈投入归类为接收者的反应性自拍行为,同时可以从主动性和反应性两个视角分析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并将作用过程分成身体监测、标准内化、外貌比较,然后从个人、人际、环境三个层面列举可能影响自拍相关行为和身体映像的关系及作用过程的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从丰富被试取样、优化研究设计、细究自拍行为、关注调节变量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并从理论层面探讨网络空间中建构自我的过程。 |
submitted time 2021-02-11 Hits2475, Downloads1699, Comment 0
从“留学热”到“海归潮”: 海归群体反向文化震荡的心理与行为效应
廖思华; 徐迩嘉; 丁凤仪; 胡平; 胡晓檬
海归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通常都会面临再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向文化震荡,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个范畴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关于海归群体再适应以及反向文化震荡现象的实证研究,并且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了产生这些心理效应与行为后果的内在过程和影响机制,以期为海归的反向文化适应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启示,进而为政府部门、智库机构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证支撑和科学参考。 |
submitted time 2021-02-08 Hits1844, Downloads1076, Comment 0
胡晓檬; 彭凯平; 陈晓华
多元文化碰撞带给人们多样化的视角、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更多的创新机遇,同时也 会带给人们认同混淆、文化排斥和不道德行为。本文着重阐述全球化的民间理论、全球化 经历的双刃剑效应、全球化对个体认同发展的影响、人们应对全球化的心理策略以及全球 化的道德审视等重要议题。本文试图提供一种全球化悖论的文化心理学解读,指出全球化 进程带给我们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解构全球化的不同维度与心理范畴的关联模式。 |
submitted time 2021-02-08 Hits1923, Downloads1120, Comment 0
王扬; 彭凯平; 胡晓檬
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海外的背景下,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堪忧。本文较为系统的梳理了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指出了儒家文化、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偏见歧视等因素对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影响。同时,本文从社交关系、认知行为和互联网社交媒体三个方面评述了如何提升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我们希望本文的整合性评述能够促进国际教育工作者、文化心理研究者、心理咨询师等群体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中国留学生群体所面临的跨文化适应困难和心理健康危机,甄别和检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为未来更好的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启示。 |
submitted time 2020-10-19 Hits2826, Downloads1278, Comment 0
廖珊慧; 胡晓檬
海外中国留学生规模庞大、分布广泛、问题频出,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不容乐观,其中心理健康、文化适应、社会歧视等问题尤为凸显。本文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梳理留学经历带给个体哪些心理获益和心理成本。研究发现,具有留学经历的人跨文化胜任力更高、人格开放性更高、自我效能感更强,然而留学经历也会导致个体更有可能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社会支持降低、孤独感增加,并且感知到外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将评述这些心理获益和心理成本,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以期为留学生心理层面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问题、理论框架和实证参考。 |
submitted time 2020-10-19 Hits1783, Downloads1076, Comment 0
陈晓晨; 邓子谦; 韦庆旺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
submitted time 2020-08-08 Hits3917, Downloads1128,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