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补偿行为对道德违反者群体内疚、群体责任感知和群体羞耻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03

    摘要: 以往研究主要从补偿受害者和修复关系角度考察内疚情绪的亲社会属性,而较少有实证研究从道德违反者角度来考察内疚的亲社会属性。本研究通过群体内疚情境考察了道德补偿对道德违反者道德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实验一(n = 213)和实验二(n = 105)分别采用情景想象和人际互动范式,比较了无补偿、第三方补偿和自己补偿条件下被试对内外群体道德违反行为的内疚情绪、责任感知和羞耻情绪的影响。实验三(n = 128)在非大学生群体上进一步检验了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的稳定性。三个实验结果一致发现,以无补偿为基线,自己补偿能够显著降低群体内疚和群体责任感知,且不会诱发群体羞耻;而第三方补偿虽然也可以降低群体内疚,但在程度上弱于自己补偿条件。同时,第三方补偿不能降低群体责任感知,还诱发了群体羞耻。结果表明内疚诱发的补偿行为也会对内疚主体自身产生积极影响,是一种自我调适方式。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内疚亲社会属性的理解,揭示了内疚的双重影响,既关注和补偿受害者,也涉及对内疚主体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恢复。

  • 左侧角回在词汇语义加工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1-17

    摘要: 大脑左侧角回是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的一个重要语义加工脑区。该脑区在词汇语义加工中的具体功能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结构上,角回位于颞叶、枕叶和顶叶交接区,并且具有广泛的白质纤维束连接,这决定了它可能具有跨区域信息整合的功能。它在高水平语义表征、模态和特征信息联合表征、语义关系表征以及语义整合加工中参与激活,可能是语义表征和加工的信息聚合区。然而,左侧角回在语义表征枢纽、语义执行控制加工、默认模式网络的语义加工三方面还存在功能争论,未来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左侧角回的解剖结构基础及其与广泛脑区连接的特点,对角回子区域的功能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 视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的空间迁移性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5

    摘要: 个体当前的知觉反应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输入,而且依赖于先前的感知经验,可表现为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结合时距二分任务,通过三个实验系统改变先前试次和当前试次中刺激的位置关系,考察了时距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及其空间迁移性。结果发现,(1)先前试次的刺激时距导致了排斥性的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并且这种效应能够完全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2)先前试次的决策反应导致了吸引性的决策序列依赖效应,但该效应仅能部分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3)时距知觉的刺激和决策序列依赖效应的空间迁移性不受空间类型(外部空间 vs. 视网膜空间)的调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视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产生的潜在神经位置: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可能产生于对空间信息不敏感或具有较大感受野的较高级视觉加工脑区;决策序列依赖效应则可能源于具有类别组织功能的高级认知脑区。

  • 人际协同的多重表征模型——基于认知表征的视角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联合行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人际互动形式。成功的联合行动依赖于个体之间有效的协同, 其中共同表征能力是人际协同的基础, 但在联合行动中个体如何表征自我与他人的行为, 目前说法尚未统一。在从认知表征视角对联合行动中人际协同的过程、机制及其理论解释系统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人际协同的多重表征模型, 即可从空间、具身和社会性表征三个维度理解和解释联合行动中人际协同的内容和过程, 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智能人机交互领域人机协同与组队的研究和落地。

  • 加工需求驱动下词汇阅读神经通路的动态协作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4

    摘要: 建构统一的认知和神经生理模型是词汇阅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核心问题。阅读的认知理论模型一致认为阅读是语音和语义加工通路分工协作的结果,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词汇阅读是背侧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结果。为了系统地阐述阅读网络的这种动态协作机制,结合神经功能和生理基础两个层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疏理:首先,指出潜在的加工需求是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然后进一步阐明潜在加工需求驱动了不同正字法深度下背/腹侧神经通路的分工合作模式;最后,深入剖析了潜在加工如何通过语言经验的塑造作用形成了神经通路间的动态协作。从而揭示出阅读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可能是特定任务下加工需求驱动的结果,这种动态协作可能成为跨语言普遍的词汇阅读理论模型。

  • 不同性别娃娃脸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对比情境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4

    摘要: 娃娃脸效应在人类对他人的社会认知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作为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信息,娃娃脸是否以及如何与其他因素 (性别、情境等) 共同影响社会性注意还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注视线索范式,以男性和女性成人娃娃脸和成熟脸作为刺激材料,通过操纵不同情境因素考察娃娃脸效应在社会性注意中的具体表现。实验1采用对比情境发现,面孔性别与面孔类型 (娃娃脸,成熟脸) 产生了交互作用。相比于男性娃娃脸,被试更愿意追随男性成熟脸的注视方向;而女性面孔条件则相反,被试更愿意追随女性娃娃脸的注视方向。为了探究非对比情境是否能够消除娃娃脸效应对社会性注意的以上影响。实验2采用block间设计引入非对比情境,结果并未发现娃娃脸效应和性别信息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综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分析表明情境因素调节面孔性别和面孔类型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上述结果说明虽然娃娃脸会使个体在社会交互中产生注意偏差,但只存在于其与成熟脸的对比情境中,非对比情境可以消除这种偏差。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eyeTUNE框架的理论观点,即注视线索效应的社会调节取决于情境因素,这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根据需要对娃娃脸效应进行预测、干预和控制。

  • 快乐型和实现型情感的习惯化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作为时间动态性表现形式之一, 积极情感习惯化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情感可分为快乐型(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和实现型(追求意义和自我实现)。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快乐型情感的习惯化, 而对实现型情感鲜有研究。并且, 实现型情感习惯化是否会受到多样化的影响及其与抑郁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 采用习惯化范式, 对快乐型和实现型情感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与快乐型情感相比, 实现型情感不容易发生习惯化; 多样性能降低两类积极情感的习惯化速度; 个体的抑郁水平与实现型情感习惯化速度有关, 且神经质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表明, 实现型情感短期习惯化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联系。

  • 反应手的不同状态对联合任务中观察学习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社会学习迁移范式, 通过三个实验来揭示联合任务中反应手的不同状态对观察学习的影响。实验1首先考察自然状态下联合Simon任务中观察学习的存在; 实验2探讨视野范围之内的反应手状态改变(双手运动能力受限)对观察学习的影响; 实验3则进一步探讨视野范围之外的反应手状态改变对观察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联合任务中, 观察者仅观察行动者的动作及其结果, 即可获得与实际练习相类似的学习效果; 观察者反应手不同状态改变因导致身体的潜在运动能力受限而影响观察学习的产生, 说明个体身体形式的改变会对其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上述结果为具身认知理论在动作模仿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

  • 情绪对联合行动中共同表征能力的影响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联合Simon任务通过3个实验探究不同情绪维度对联合任务中共同表征能力的影响机制。实验1a、1b分别考察在高、低唤醒度条件下不同效价对个体共同表征能力的影响; 实验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动机维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无论效价高低, 高唤醒度都是提高个体共同表征能力的关键因素, 且动机强度在其中起一定调节作用; 而在低唤醒度条件下, 高效价会起一定补偿作用。上述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参照编码假说, 也澄清了情绪不同维度对联合动作表征的影响机制。

  • 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具有不同深度信息的剪影和图片刺激为材料, 要求被试完成形状判断任务, 探究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1中客体刺激呈现于屏幕中央位置; 实验2进一步增强了刺激空间呈现的左右位置倾向; 实验3则通过交叉手的范式分离了反应位置和反应手不同的编码对一致性效应的作用。结果发现:当刺激不存在显著的左右位置信息时, 剪影刺激出现了一致性效应, 图片则没有; 而当刺激的空间位置信息显著时, 剪影和图片均出现了一致性效应, 这一效应在反应位置和反应手编码分离后仍然存在。因此得出结论:空间位置编码假说对解释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人际因素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通过对859名初中生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抑郁和自伤的独立与联合发展轨迹, 并对3种重要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二者联合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分别呈现4条和3条异质性发展轨迹; 二者的联合发展轨迹包含“低抑郁-低自伤-稳定”、“低抑郁-低自伤-增长”、“中抑郁-中自伤-降低”三类; 父母心理控制和同伴接纳分别为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风险与保护性因素。

  • 追踪手势对视空间学习的增强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研究采用地图学习任务范式考察了追踪手势对视空间学习的影响和增强, 并试图从追踪手势的角度寻找能够有效促进操作者视空间学习的方法。实验1探究了产生追踪手势对视空间学习的增强作用; 实验2采用遮挡范式考察了产生追踪手势增强视空间学习的作用机制, 发现产生追踪手势所提供的视觉信息和感觉运动信息共同作用于视空间学习过程; 实验3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探索了基于追踪手势的视空间学习增强方式, 发现以自我为参照产生追踪手势可以更好地增强个体的视空间学习。本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并补充了手势的具身认知理论。

  • 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交互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环境交互的视角, 本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以507名学前儿童为被试(M年龄 = 4.83岁, SD = 0.90岁), 分别采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关系量表、高敏感儿童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亲社会分问卷测量了亲子关系、儿童的SPS和亲社会行为, 采集唾液样本进行基因位点的分型。研究结果发现, 亲子冲突、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三重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显著。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儿童中, 高SPS儿童比低SPS儿童在低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但在高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少的亲社会行为; 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儿童中, 亲子冲突与SPS的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具有高气质敏感性和高基因敏感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亲子冲突的影响, 这为深入理解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家庭环境交互影响儿童发展提供了证据。

  •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量表” (IPDT)中的守恒与关系领域经动态化改编后已被证实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潜能评估。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旨在构建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IPDT表征、分类、规律领域的动态测验; 并运用所构建的IPDT动态测验对低社会经济地位(SES)儿童进行认知潜能评估; 而后经过对低SES儿童的推理认知干预, 进一步考查认知干预在低SES不同潜能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数学成就中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改编的IPDT表征、分类、规律领域的动态测验包含“前测—干预—迁移—后测”4个阶段, 所构建的逐级提示干预方案合理适切, 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认知潜能水平的小学高年级儿童, 特别是弱势儿童; (2)推理认知干预对由IPDT动态测验细致区分出的不同潜能水平的低SES儿童作用不同, 尽管他们在认知能力与数学成就上均有进步, 但低SES高潜能儿童比低SES低潜能儿童从干预中获益更多。

  • 测试的两面性: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 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提取加强暗示感受性(retrieval enhanced suggestibility, RES)是指接受中期测试的被试在最终记忆测试中的正确率较低,且更可能报告错误信息;测试的保护作用(protective effect of testing, PET)则是指中期测试削弱了错误信息效应,并改善了被试的记忆表现。对现有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首先,这两种现象可分别采用记忆再巩固理论、注意捕捉假说、提取流畅性假说(RES)以及记忆强度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差异检测理论(PET)等进行解释。相关理论在作用阶段和解释角度两方面存在不同,并被整合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中。其次,RES和PET的分离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信息材料、中期测试类型以及错误信息特点等。最后,未来研究可从模型验证和研究拓展两方面继续探索。

  • 汉语复合词语素意义与整词语义整合加工的时间进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0

    摘要: 研究表明语素意义会自动激活并影响整词语义加工。但是, 汉语复合词识别中语素意义何时被激活以及如何参与并影响复合词语义整合的时间进程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构建了三类双字词材料: 语素意义与词义相关的透明复合词(如炽热)、语素意义与词义不相关的不透明复合词(如风流)、以及作为控制条件的单语素词汇(如伶俐), 对比考察双字词的首词素和尾词素语义参与复合词语义加工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首字加工的早期(300~400 ms)和晚期(460~700 ms)都表现出语素效应, 即两类复合词要比单语素词诱发更负的波幅。在尾字加工的早期阶段(260~420 ms)不仅发现了语素效应, 还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 即不透明复合词比透明复合词诱发了更负的波幅。而在尾字加工的晚期(480~700 ms), 出现了反转的语素效应, 即两类复合词比单语素词诱发更正的波幅。结果表明了语素作为独立表征单元, 在早期加工阶段就得到了自动激活; 语义透明度在复合词早期加工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透明复合词语素整合加工能够顺利获取整词语义, 而不透明复合词语素整合加工则会阻碍整词语义获取。

  • 左侧额中回参与汉字视觉空间分析的fNIRS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7

    摘要: 左侧额中回(MFG)是汉字阅读脑机制研究发现的一个典型脑区,它表现出在汉字阅读中的特异激活,一种普遍的解释认为其负责了汉字独特的视觉空间加工。但是,该解释没有得到直接的证据支持。本研究操纵汉字材料的视觉呈现空间频率,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技术对此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构建3(字类型:真字、假字和非字) 3(空间频率:完整频谱、低空间频率和高空间频率)的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在完成重复刺激检测的one-back任务时MFG的血氧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左侧MFG表现出显著的字类型主效应,即假字比真字和非字需要更多MFG的激活;而且,左侧MFG还表现出显著的字类型与空间频率的交互作用,即在低空间频率条件下假字比真字和非字具有更强的MFG激活,而在另两种频率条件下并没有发现字类型的显著激活差异。结果表明左侧MFG的确对汉字的空间信息敏感,尤其是在需要更多字形/正字法加工的假字条件下以及对低空间频率信息的加工上都需要更多MFG的激活。研究结果为左侧MFG参与汉字正字法信息的视觉空间加工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 如何建立聊天机器人与用户间的数字治疗联盟:关系线索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提交时间: 2022-10-22

    摘要: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治疗联盟(TA)的概念与在线自助干预(ISIs)相结合,以解决ISIs中用户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这种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TA,被称之为数字治疗联盟(DTA)。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聊天机器人可模拟人类指导,相对于传统ISIs程序更易于与用户建立关系,可通过友好、尊重、倾听、鼓励、真诚、理解、信任这几个关系线索来促进DTA的发展,为解决用户低参与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从影响因素、ISIs技术迭代、测量规范、实验操纵等方面对DTA作进一步的探索。

  • 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03

    摘要: 愤怒是因愿望落空、目标受挫或边界被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指向他人的愤怒即为人际愤怒。人际愤怒对接收者的影响有争议,有人认为人际愤怒弊端极大,有人认为人际愤怒是可资利用的工具。这种分歧可能源于评价指标、参照对象和应用场景的不同,有必要用元分析系统考察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本研究对67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5462人的185个效应值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人际愤怒会让接收者让步更多、亲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解决行为提升,同时情境不公平感增加,对愤怒表达者的态度和能力评价均降低,这些效应受接收者文化背景和相对权力大小的调节。这提示人际愤怒利弊相依,能改变愤怒接收者的某些行为,却增加对表达者的消极评价,应视情景谨慎使用。

  • 目光注视线索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31

    摘要: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进一步分析发现,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直视更能捕获注意,但受SOA的影响,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