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干旱区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对东亚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1-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农田铺设地膜是目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较广泛的耕作方式。为了研究大面积地膜覆盖对东亚区域的气候效应,基于地膜试验观测与理论研究,建立了地膜覆盖的地-气-水热传输过程模型,并将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模块引入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和WRF模式中,对17 a夏季气候进行模拟试验。通过RegCM4模式输出的降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等参量,与试验观测值、理论值进行对比,并通过WRF模式输出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加入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能够较为真实的描述其下垫面特征。进一步分析模拟结果发现,通过地膜覆盖影响近地面水热传输并作用于区域位势高度场、风场,进而影响大范围水汽输送,最终造成我国西北、华南地区降水减弱,西南地区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

  • 民勤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近地层 气象要素多尺度特征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1-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民勤站近地层观测资料,对2007年3月27日一次沙尘暴过程中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多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在沙尘暴发生期间,民勤站近地层要素存在明显的多尺度特征,其中风速存在约2.5 h和1 h左右的2个周期,PM10浓度存在约为1.5h的主周期,20 m高度处扰动气温的主周期与近地层风速的主周期相同,相对湿度不存在小于3.5 h的主周期。②与2.5 h左右尺度的风速信号相比,1h左右尺度的风速信号提前3h出现,这意味着沙尘暴发生发展期间近地层风速存在明显的逆尺度发展特征;与近地层风速和PM10浓度信号相比,1h左右尺度的扰动气温信号提前出现,并在沙尘暴出现阶段逐渐减弱。③在沙尘暴出现阶段,近地层风速与PM10浓度信号呈同位相变化,而与气温扰动信号存在明显的位相差,这可能意味着沙尘暴发生时重力波的发展对起沙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 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能量平衡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1-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黄河源区玛曲3次积雪过程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受雪面较大反照率的影响,降雪后净辐射减小显著,3次降雪前、后净辐射分别为154、200、210 W·m-2和93、129、130 W·m-2。3次降雪后及融雪后,地—气能量交换受天气条件和土壤冻融状态的影响较大:第1次降雪后较低的气温和地表温度并没有影响冻结土壤原本就较弱的蒸发能力,潜热通量在降雪前、后及融雪后量值较小且相差不大;第2次降雪后的2月18日,较大的风速(≥4 m·s-1)和较强的太阳辐射加快了积雪的升华,潜热通量量值较大,日均值高达118 W·m-2,风速与潜热通量同步变化,且峰值同时出现(分别为15m·s-1和300 W·m-2),积雪升华消耗能量使地表温度降低并低于气温,出现负感热通量,日均值为-8 W·m-2,峰值达-40 W·m-2,融雪后感、潜热通量很快达到降雪前的水平;第3次降雪后的2月29日至3月3日,浅层土壤温度由-1℃逐渐上升并维持在冻土可融化温度-0.18℃左右,冻土壤融化吸收热量,潜热通量与降雪前相比增加不明显,3月4日是积雪融化的最后一天,较湿的土壤和融雪水蒸发释放潜热,潜热通量较3月3日显著增大;积雪融化后,潜热通量受浅层土壤蒸发能力增强的影响较降雪前明显增大。

  • 天山南侧喀什地区冰雹潜势预报及预警指标的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本文利用2008-2017年5~8月天山南侧喀什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喀什探空站08时、20时探空资料,喀什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以0 ℃层高度、-20 ℃层高度、冻结层厚度、全总指数、杰弗逊指数、K指数、沙氏指数为代表的冰雹预报指标,以及以回波顶高及其与当日0 ℃层高度差、40~50 dBZ回波高度及其与当日0 ℃层高度差、组合反射率、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为代表的雷达特征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