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 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作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 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 招募233名儿童被试, 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 招募238名儿童被试, 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 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 (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 (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 (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 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 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 第三方惩罚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3

    摘要: 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指个体作为第三方或者观察者为维护社会规范对违规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大量研究为揭示TPP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启示,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功能性脑网络在其中发挥的整体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TPP相关的研究,对相关理论模型和脑网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PP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地对TPP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解释和整合。在该模型中,情绪系统和奖赏系统是TPP的动力来源,认知系统主要负责责任评估以及惩罚的选择;奖赏网络、突显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分别参与不同认知加工阶段。该模型建立了TPP相关研究在心理层面和认知神经层面上的联系,对TPP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更加整体、全面的解释。未来可以引入元分析或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背景信息和更加复杂的社交情境下探讨第三方干预偏好以及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 正念在考试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基于NIH阶段模型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摘要: 考试焦虑导致诸多不良后果,而传统干预模式效果不够理想。正念的疗效获得广泛验证后,学界将其引入考试焦虑的干预中。NIH阶段模型将心理干预措施的发展划分为基础研究、干预生成/细化、疗效检验、混合疗效-实效检验、实效检验、实施和传播6个阶段,其初衷旨在推动干预的实施和传播。基于该模型,首先分析正念影响考试焦虑的机制,尔后从初步检验疗效完善优化干预模式和促进实施和传播三个取向梳理现有考试焦虑的正念干预研究。最后,对照模型初衷,结合正念干预的特异性,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探索疗效机制、加强实用性研究、对正念干预的基本问题保持敏感(包括:完整的正念练习应包含开放监控、收集干预依从性数据、重视正念态度的学习、考虑东西方文化不同自我观的影响),以更好地促进干预的实施和传播。

  • 面孔吸引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吸引力是与进化有关的重要信息。面孔吸引力能被快速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它认知加工。近年来,学者在注意、时间知觉、学习、记忆和决策五个方面对面孔吸引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存在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在相似的实验任务中面孔吸引力所诱发的行为反应或神经活动不同。而且以往研究在内容、技术手段和刺激材料等方面还存在可改进或扩展之处。未来研究应更多使用fMRI技术对面孔吸引力影响认知过程的脑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 社交网站在社会认同发展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属于某特定社会群体的意识, 以及这种意识对个体情绪、情感的价值与意义。当前, 社交网站已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变了传统社会认同的环境。主要体现在扩展社交范围、促进信息交换、提供表达舞台、允许隐私设置和提供多重选择这五个方面。社交网站在个体社会认同的建构、表达、管理、重构和建立归属感等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研究仍需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上做进一步深化。

  • 人类性别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性别信息是人类重要的生物和社会属性, 对性别快速而准确的识别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性别加工具有自动化、刻板化以及不对称性等特点, 并受性别加工主体、其他性别信息、社会类别信息以及高级认知调节的影响。聚焦于面孔和声音这两个性别信息的主要来源, 综述了性别加工的行为和神经机制研究, 并提出了两阶段性别加工模型, 早期阶段为对性别信息物理属性的特异性加工, 晚期阶段为对抽象性别信息的一般性加工。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性别加工的系统性研究、性别分类和机器学习、以及性别的二相性问题等方面。

  • 体验型消费和实物型消费的差异:研究方法及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体验型消费是指以获得一种体验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而实物型消费为以获得某种实质物品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以往研究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消费类型在消费者心理以及行为的多个维度上的影响都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回顾了过往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整理为如下三类:对消费类型的操纵方法、消费类型偏好的测量方法以及非实验研究方法。并从心理与行为两个角度, 梳理了体验型消费和实物型消费影响的差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影响不同消费类型的前因变量, 充分利用新兴数据获取方式、关注不同消费类型的模型建构和内部维度, 以及体验型消费可能存在的“阴暗面”。

  • 面孔可信度评价调节:经验迁移假说的提出与验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 社会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以往关于为自己和代他人决策的冒险行为研究结果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决策情境和决策者人际特质等因素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一种典型的人际特质, 是个体在对自我和他人资源分配时所表现出的社会偏好, 通常分为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为探究SVO对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为自己和陌生人分别完成多轮混合赌博游戏的任务。结果发现亲自我比亲社会者代他人决策更冒险。用模型量化的损失厌恶和对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了自我-他人风险决策差异, 但只有对他人潜在损失的敏感度部分中介自我-他人决策的SVO效应。说明SVO会影响自我-他人风险决策, 且该效应可以通过对他人利益的关心程度起作用, 所以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应将SVO这一决策者的人际特质因素考虑在内。

  • 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及宏观成因(社会变迁专栏)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脱离道德自我调节的认知倾向, 它往往是在为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寻找借口。以往研究 主要在个体水平上考察道德推脱的成因和后果, 很少关注它的历史变迁趋势及其宏观成因。本研究对以 Bandura 和 Caprara 等人的道德推脱量表为工具的已有研究进行两项横断历史元分析, 分别考查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道德 推脱水平的变迁趋势及其与反映社会个体化水平和正义水平的宏观因素的关系。研究 1 发现, 在 2010 至 2021 年 间, 我国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研究 2 发现, 在 2008 至 2020 年间, 我国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也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项研究中, 社会个体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离婚率与结婚率之比)和社会正义水 平(现行有效立法量)的上升趋势均能显著负向预测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下降趋势。综上, 近 10 年来我国 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社会个体化水平(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责任)和社会正义 水平(对行为更多的外部约束)上升有关。

  • 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及宏观成因(社会变迁专栏)

    提交时间: 2023-03-1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脱离道德自我调节的认知倾向, 它往往是在为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寻找借口。以往研究 主要在个体水平上考察道德推脱的成因和后果, 很少关注它的历史变迁趋势及其宏观成因。本研究对以 Bandura 和 Caprara 等人的道德推脱量表为工具的已有研究进行两项横断历史元分析, 分别考查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道德 推脱水平的变迁趋势及其与反映社会个体化水平和正义水平的宏观因素的关系。研究 1 发现, 在 2010 至 2021 年 间, 我国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研究 2 发现, 在 2008 至 2020 年间, 我国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也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项研究中, 社会个体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离婚率与结婚率之比)和社会正义水 平(现行有效立法量)的上升趋势均能显著负向预测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下降趋势。综上, 近 10 年来我国 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社会个体化水平(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责任)和社会正义 水平(对行为更多的外部约束)上升有关。

  • 10~12 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 为的影响:情绪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0

    摘要: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 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来自联合评估视角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4

    摘要: [目的] 基于联合评估这一新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解释和拓展 [方法]决策领域存在一个经典的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又称评估模式效应), 其解释力最强的广义可评估性理论(GET)强调了评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会认知领域也存在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 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EM)也强调背景信息的作用, 尤其是目标-背景相似性的作用。背景效应可以类比于评估模式效应,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偏好(上行同化和下行对比)及其反转(上行对比和下行同化)现象。 [结果]可以基于联合评估这一新的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的解释和拓展。 [局限] 基于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与社会评价和社会比较的背景效应之间也存在不一致,两者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别。 [结论]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背景效应的测量标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跨维度作用及其实践应用等方面, 以促进对背景效应的深化理解和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和实践结合。

  • 集体仪式促进群体情绪感染的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25

    摘要: [目的] 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以便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 [结论] 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最终增强群体情绪感染。 [局限]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

  • 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19

    摘要: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ltimatum game, UG)考察了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状态共情关怀: 有共情关怀vs.无共情关怀)×3(分配公平性: 公平vs.劣势不公平vs.优势不公平)被试内设计, 共37名被试参与实验, 被试作为响应者选择是否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提议。行为结果显示劣势不公平条件下, 有共情情境的接受率高于无共情情境; 优势不公平条件下呈现相反的结果。ERP结果显示: 对于他人提出的优势不公平提议, 无共情情境较有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负的前部N1(anterior N1, AN1), 有共情情境比无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 有共情情境下, 他人提出的劣势不公平提议较优势不公平和公平提议诱发了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MFN); P3在公平条件下的波幅较劣势不公平条件下更大, 并未受到共情关怀的调节。这些结果表明共情关怀不仅调节了公平决策行为, 还调节了公平加工的早期注意和动机及之后的认知和情绪加工, 但由P3表征的高级认知过程仅受到公平性的调节而不受共情水平的影响。

  • 音乐协和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6

    摘要: 音乐是高级意识活动产生的声音艺术,对人类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音乐与情绪的核心要素,协和性的形成原理至今仍然未有定论。人类如何加工多个音符构成的和声?为什么一些和声听起来协和(愉悦),一些和声听起来不协和(不愉悦)?协和感究竟是自下而上的声学感知还是自上而下的审美体验?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这些问题就一直吸引着学者的目光。物理学家从协和与不协和的声学区别中寻找答案,生理学家从听觉生理机制方面分析协和感的产生,心理学家研究协和音程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目前,音乐协和性的理论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恶意创造性行为倾向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08

    摘要: 恶意创造力因其独特的“危害性”而与一般创造力有所区分。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心理韧性由于可以促进一般创造力但对恶意有所抑制,故其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2个研究考察心理韧性与恶意创造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心理韧性与应激对恶意创造力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恶意创造性行为,且主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恶意创造性行为起作用;心理韧性对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影响也会受到应激环境的调节,即相对于非应激条件,应激条件下削弱了积极应对方式对恶意创造性行为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有必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并正确引导其创造力的发展。

  • 社交媒体中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1

    摘要: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自拍是社交媒体上常见的以外貌为核心的信息。研究发现,自拍相关行为与用户的身体映像密切相关。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相关行为包括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发布自拍、浏览自拍和自拍反馈投入等。由于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兼具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所以可以将自拍投入、自拍操纵和发布自拍归类为发布者的主动性自拍行为,将浏览自拍、自拍反馈投入归类为接收者的反应性自拍行为,同时可以从主动性和反应性两个视角分析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并将作用过程分成身体监测、标准内化、外貌比较,然后从个人、人际、环境三个层面列举可能影响自拍相关行为和身体映像的关系及作用过程的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从丰富被试取样、优化研究设计、细究自拍行为、关注调节变量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自拍相关行为对身体映像的影响,并从理论层面探讨网络空间中建构自我的过程。

  • 从“留学热”到“海归潮”: 海归群体反向文化震荡的心理与行为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08

    摘要: 海归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通常都会面临再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向文化震荡,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个范畴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关于海归群体再适应以及反向文化震荡现象的实证研究,并且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了产生这些心理效应与行为后果的内在过程和影响机制,以期为海归的反向文化适应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启示,进而为政府部门、智库机构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证支撑和科学参考。

  • 全球化悖论的文化心理学解读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08

    摘要: 多元文化碰撞带给人们多样化的视角、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更多的创新机遇,同时也 会带给人们认同混淆、文化排斥和不道德行为。本文着重阐述全球化的民间理论、全球化 经历的双刃剑效应、全球化对个体认同发展的影响、人们应对全球化的心理策略以及全球 化的道德审视等重要议题。本文试图提供一种全球化悖论的文化心理学解读,指出全球化 进程带给我们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解构全球化的不同维度与心理范畴的关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