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统计学习指个体在加工人工语言过程中,可以追踪音节间的转换概率实现切分语流、提取词(语)的过程。本研究采用2(转换概率:高转换概率、低转换概率)×2(词长期待:两音节、三音节)的混合实验设计来考察转换概率和词长期待对语音统计学习的影响,转换概率是被试间变量,词长期待是被试内变量。事后检验发现,仅在低转换概率人工语言的三音节迫选条件下,被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学习效果。事先对比发现,在学习低转换概率的人工语言后,被试完成三音节迫选试次的成绩显著低于两音节迫选试次;在三音节迫选试次中,学习低转换概率人工语言被试的成绩也显著低于学习高转换概率被试的成绩。以上结果说明,转换概率和词长期待共同影响个体语音统计学习的效果。 |
概率词切分指个体利用音节间的转换概率切分语流、发现词语边界的过程。经典的概率词切分研究多采用“学习-测试”范式,首先要求被试切分一段无意义人工语言,随后对切分效果进行测试。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关注语言经验对概率词切分的影响。语言经验在语音经验和被试掌握的语言知识两方面影响着概率词的切分效果。今后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语言经验的分类上进行拓展,细分群体语言经验和个体语言经验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多地关注普通话母语者的语言经验如何作用于概率词切分过程。 |
以MMN、p-MMR作为汉语词汇声调感知的神经关联物,探究2~4岁汉语普通话儿童前注意阶段对声调刺激的失匹配响应,关注范畴信息和偏差大小两个因素对儿童感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范畴间大偏差条件下(T1/T3),诱发明显的MMN;在范畴内或小偏差条件下(T3a/T3、T3b/T3、T2/T3),都未诱发显著的MMR。表明:2~4岁普通话儿童正处于声调感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音位信息和声学信息共同影响其声调感知。 |
submitted time 2020-03-10 Hits29947, Downloads2074, Comment 0
研究考察汉语普通话老年人前注意阶段声调感知状况,探究是否存在领域特殊的老年化。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被动oddball范式诱发MMN回应,控制领域一般性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涉及范畴变化的声调和非语音音调诱发MMN强度衰减,不涉及范畴变化的声调诱发MMN强度未衰退。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注意阶段,在特定汉语普通话声调范畴知识加工能力上存在领域特殊的衰退,而不涉及母语音位知识的声调的感知存在领域特殊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一保留与时间维度上补偿机制的调用有关。受补偿机制调节,语言加工呈现出衰退或保留等不同的老年化进程。 |
动词论元结构复杂性表现在论元数量、论元范畴选择模式、题元角色指派模式和映射方式四个方面。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更多的论元数量、选择性论元范畴、选择性题元角色指派以及非典型映射,使动词论元结构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更复杂。多论元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左侧额下回和外侧裂周后部;选择性论元范畴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左侧额下回、额叶中后部、颞上回和颞叶中后部;选择性题元角色指派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外侧裂周后部、左侧额叶中后部和额下回;非典型映射加工功能脑区主要涉及左侧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和颞叶后部。左侧额下回可能涉及初始句法加工、动词次范畴确定、句法移位和非宾格动词语义加工,左侧额叶中后部可能涉及初始句法加工和动词次范畴确定,左侧颞上回和颞叶中后部可能涉及表层句法加工和表层论元句法-语义整合,外侧裂周后部可能涉及论元语义表征。动词论元结构加工过程和动词词汇特征表明,复杂性某些方面存在交互作用。动词论元结构复杂性与加工难易的对应关系、复杂性加工难度层级和交互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汉语动词论元结构复杂性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等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
目的:正交设计筛选苯和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建立新西兰兔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的适宜剂量。方法新西兰兔,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应用L9(34)正交表对苯的剂量(A)、环磷酰胺的剂量(B)、苯的注射次数(C)、环磷酰胺的注射次数(D)四个因素及它们各自不同的3个水平在建立新西兰兔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并最终从9个实验组中优选出建模的较优方案。给药方法为先背部皮下注射苯,隔日1次,再耳缘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每天注射,均按照规定次数注射。每6 d检测1次血常规,于建模前、建模后36d取小段股骨进行骨髓组织学检查,观察变化。结果将9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4~9组新西兰兔再障模型建立成功,第7、8、9组与其他组日均下降速率之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7组骨髓切片显示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组织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脂肪细胞增多。随访发现,第7组骨髓抑制一直存在,与该病临床特点相符合。结论第7组采用苯1.5 mL/kg,8次/d,环磷酰胺10 mg/kg,4次/d,这一组合剂量建立的新西兰兔AA模型建模周期短、且模型稳定,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建模方法。 |
submitted time 2018-06-15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Hits1244, Downloads651,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