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任海
  • 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引种及迁地保育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基于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植物引种和存活记录,分析了其植物引种、存活以及专类园物 种保育情况。结果如下:(1)自 1956 年以来,共引种维管植物 19 154 种 99 亚种 136 变种 (80 597 号),隶属 325 科 3 952 属,现存活 11 581 种 52 亚种 80 变种(24 352 号),隶属 290 科 2 777 属;引种记录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565 种(现存活 421 种),覆盖了华南 地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 95%(36/38,存活 29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物种的 76.4%(269/352,存活 229 种)以及受威胁植物物种的 54.3%(547/1 008,存活 414 种);(2)从引种地域看,引自广东省的植物最多(7 193 号 2 523 种),其次为海南(3 658 号 1 593 种)、广西(4 744 号 1 559 种)等周边省份,另通过与全球 61 个国家的引种交换, 获取了一些同纬度区域的珍贵植物资源;(3)木兰园等 14 个以植物类群为单位进行迁地保 育的专类园区在引种数量及存活率方面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4)物种存活数量和引种频次 相关性极显著(r = 0.85***);(5)华南地区自然分布物种的引种存活率高于其他地区。未 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中应注意:(1)在调查、编目、评估和研究的基础 上,强化热带亚热带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本土植物和经济植物的引种收集,进一步提高迁地 保护的数量和质量;(2)建立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体系,有效保护区域内植物多样性; (3)进一步完善迁地保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迁地保护效率;(4)加强 国际科研合作和物种交换。

  • 演替理论与植被恢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高质量保护和恢复各30%的土地,最 大化地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演替理论和植被恢复可以为实现30%的 保护和恢复目标服务。演替理论是植被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演替是指在一个地点上由一群 不同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的结构或组成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植被恢复是以植物种植、配置为 主,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或天然更新恢复植物群落的过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演替是植 被恢复的基础,植被恢复被视为对演替过程的操纵,以达到恢复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目标。 演替理论可以指导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也对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益。演替按裸地性质可分为原 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研究建议将恢复过程视为第三演替,这将有助于理解通过人为干预促 进植被恢复成功的管理选择,特别是通过强调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遗存的管理选 择。此外,还提出了植被恢复理论和演替理论未来可能重点关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 中国植物园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中国植物园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大规模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为龙头开始了现代植物园建设。迄今,我国植物园总数达162家,已步入快速建设和稳步发展阶段。我国植物园为中国植物科学研究、资源利用、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国际植物园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发展主流。为应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植物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社会角色。中国植物园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提升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资源利用等基本功能为前提,从国家层面强化植物园体系的整体协同发展,加强关键地区植物保护,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迁地保护是解除威胁的重要方式,植物园和种质库是迁地保护的主要载体。全球植物园迁地保护了105634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30%,并且保护了超过40%的受威胁物种;同时,全球500多座种质资源库收藏作物资源300多万份。中国的植物园迁地保护了20000余种本土植物,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60%;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和资源圃共保存种质资源50余万份。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在加强植物保护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文章在介绍植物迁地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建议,以期促进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 海人树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是海人树科的一种滨海观赏植物,在中国目前仅分布于南海诸 岛。该文以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人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分析测定其茎杆及其叶片 的形态解剖结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逆渗透物质含量,以及叶片与生长土壤的营养元素含 量等生态生物学特性,旨在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人树的叶片小而厚, 角质层明显,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密度小(8.64 n·mm-2),易于维持体内水分,能很好适应干旱 和高盐碱的环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0.76 mg·g-1),总抗氧化能力高(589.50 U·g-1),脯氨 酸含量高(1 123.64 μg·g-1),表明海人树光合利用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海人树根际土壤的养 分含量低,但叶片有机碳、氮和磷含量较高(分别为 490.27、18.10 和 3.81 g·kg-1),表明海人树的 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对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海人树对强光、干旱、高盐碱 和土壤贫瘠的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和园林绿化的工 具种。

  • 抗风桐的丛生芽诱导与再生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南海珊瑚岛礁自然植被由于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出现了退化现象,急需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礁的优势种,在防风固沙以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抗风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对其不定芽增殖和活性炭对生根、移栽的影响,以建立其种苗快速繁殖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 基本培养基适合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为�60 d,最佳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1 + NAA 0.1 mg·L-1,培养�60 d 后增殖倍数达�5.52;不定芽在�MS +1.0 mg·L-1 IBA 培养基中生根率为�96.0%,在生根培养基添加�1.6 g·L-1 活性炭后其生根率下降至�42.4%;以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获得的组培苗进行移栽成活率高达�93.9%,而不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仅为�78.3%。研究结果可为抗风桐种苗的离体快繁和珊瑚岛礁的植被恢复奠定技术基础。

  • 西沙群岛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为紫草科紫丹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东半球热带海岸和海岛常见的先锋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观赏和食用价值。为掌握银毛树对热带珊瑚岛环境的生态适应机理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以西沙群岛东岛自然生长的银毛树为对象,对其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和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毛树具有叶表面气孔密度低、比叶面积小、海绵组织发达、枝条的空腔比高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储水抗旱能力;其叶片表面有厚密白色绢毛覆盖,可以反射强光、降低水分散失,利于其适应强光和干旱环境。银毛树叶片的脯氨酸含量较高,能够很好的抵抗渗透胁迫,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银毛树生长的土壤呈强碱性,养分和水分含量较低,但其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正常,表明其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高,能够很好的适应瘠薄的土壤环境。银毛树木质部密度低,枝干脆弱易折,可防止被大台风连根拔起,同时枝干含水丰富,利于其抵抗台风及树冠的快速恢复。因此,银毛树能较好适应干旱、强光和瘠薄的滨海沙滩环境,在热带珊瑚岛(礁)或滨海地区防风固沙及植被恢复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西沙群岛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的抗逆生物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3-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热带珊瑚岛由于光照强、季节性干旱明显、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而少有植物生长。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滨海植物,是西沙群岛珊瑚岛植被中的主要建群种,在海岛和海岸带防风固沙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西沙群岛自然环境下草海桐的形态解剖学特征、抗氧化能力、抗逆性物质含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草海桐具有阳生性植物特征,叶片及上表皮厚、气孔密度小、导管直径及水力导管直径大,有利于其适应珊瑚岛干旱环境;其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较于其他受胁迫植物高,脱落酸含量也较高,表明草海桐对珊瑚岛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及抗逆性;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偏低,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含量较高,表明草海桐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高。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桐能够很好地适应干旱、贫瘠的珊瑚砂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及适应能力,这为草海桐的引种驯化及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 海南岛热带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以海南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吊罗山、鹦哥岭5个热带原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100 cm的土壤样品并分析有机碳含量,用纵向拟合法和分层估算法分别估算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纵向拟合法计算的5个热带原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98、18.46、16.48、18.81、16.66 kg?m–2,分层估算法分别为14.73、16.24、15.50、16.91、15.03 kg?m–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 0.05)。(4)由于海南地处低纬度地区,其丰富的降水和持续高温条件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和物质的再循环,导致海南森林土壤碳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