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植物保护学
  • 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花器官形态多样性与品系间识别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以宁夏枸杞( L y c i u m b a r b a r u mL.)种内 42 个品系为实验材料,在对其花器官的 16 项性状的形态学指标进行赋值,测量的基础上,利用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形态学差异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系宁夏枸杞花器官形态学指标在不同时间(具体观测时间为 2017 年 7 月、8 月、9 月)p<0.05,差异不显著;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花瓣外缘色泽、花瓣正-背面脉络、花瓣形状、花瓣背部色泽、花喉色泽、雌雄蕊位置 6 个花部形态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到 84.791%,为宁夏枸杞不同品系花器官差异的主成分;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 7.5 为阈值,将参加试的 42 个品系分成 6类。通过本项研究明确了,同一品系的宁夏枸杞花器官形态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作为区分宁夏枸杞种内不同品系的鉴别指标之一;同时,筛选出了反映宁夏枸杞花器官形态差异的 6 个主成分并将 42份宁夏枸杞分为六类,初步建立了宁夏枸杞种内品系间的形态学鉴别方法,可为宁夏枸杞的形态学研究及品系鉴定等工作提供依据。

  • 基于 OTCs 模拟增温方式探讨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开顶式生长室(OTCs)增温实验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主要方法之一,已广泛 应用于青藏高原地区。该文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分别从植物物候、群落结构、生物量和 土壤方面综合分析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对 OTCs 模拟增温实验的响应。研究发现:增温使群落返青期提 前、枯黄期延迟,生长季延长;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向深层转移;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存在不确定性,受到地域、群落类型和实验时间的影响;在增温条件下,降雨和冻土融化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通过调控生态系统的物候、生产力、土壤等途径控制着生态系统对气 候变暖的响应。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来应着重研究的几个方面。

  • Cu 胁迫下基质中凹凸棒石粘土对当归幼苗的保护作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含有不同比例凹凸棒石粘土的混合基质中(凹凸棒石粘土:基质的体积比分别为 0/1、1/100、1/70、1/50、1/20)培育当归幼苗,以研究 Cu 胁迫对当归幼苗的生理学影响及凹凸棒石粘土对 Cu 胁迫下当归幼苗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1)基质中不存在凹凸石棒石粘土时,随着 CuCl2处理浓度的上升,当归幼苗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Y(II)]、PSII 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qP)和叶绿素含量都逐渐降低;而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qN)、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过氧化氢含量以及根和叶片中的 Cu 含量均显著性增加,表明 Cu 胁迫降低了当归幼苗的光化学效率、叶绿素的合成、增加了组织中 Cu 含量和氧化压力;(2)CuCl2胁迫下,当基质中存在不同比例的凹凸棒石粘土时,Cu 胁迫所导致的叶片 Y(II)、ETR、qP 及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以及叶片 qN、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根和叶片的 Cu 含量的升高均有所缓解,这是因为凹凸棒石粘土通过吸附或固定基质中游离的以及可交换的 Cu 离子,减少了当归幼苗对有效 Cu 离子的吸收,从而缓解了 Cu 离子对植物造成的生理学压力,且这种缓解作用依次为:1/70>1/50>1/20≧ 1/100>0/1,这是由于基质中存在过多的凹凸棒石粘土时,其在吸收基质中 Cu 离子的同时也会影响基质的通气性、透水性和酸碱度等。上述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粘土在基质中的适当加入能够缓解 Cu 胁迫对当归幼苗造成的的生理学压力。该实验结果为当归在无土化栽培中重金属污染的减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西藏虎头兰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为兰科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目前关于西藏 虎头兰组培快繁的研究报道甚少。该研究以野生西藏虎头兰种子为外植体,通过分析不同基本培养基和植物激素配比对原球茎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光照时间和培养温度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西藏虎头兰植株高效再生的条件。 结果表明:适宜西藏虎头兰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 1/2 MS;种子萌发和原球茎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 1/2 MS+1.0 mg·L-1 6-BA +0.5 mg·L-1 NAA,培养 50 d 后,有 95.00%的种子发育成原球茎;原球茎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 1/2 MS+2.0 mg·L-1 NAA, 培养 30 d,增殖倍数为 4.25;原球茎的最适分化培养基为 1/2 MS+2.0 mg·L-1 NAA+60 g·L-1土豆泥+0.5 g·L-1活性炭, 培养 10 d,不定芽发生率为 98.33%,培至 40 d,幼苗生根率为 94.67%;试管苗在温度 20℃、光照时间 12 h·d-1、光照强度 2 000 lx 的条件下培养,苗长势好,叶片生理性焦尖发生率仅为 3.33%;以腐殖土作为栽培基质,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为 97.78%。该研究结果为保护西藏虎头兰野生资源和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云南被子植物新资料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资源调查是探讨系统发育、植物区系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的基础,是我国植物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我国在植物资源调查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并以《中国植物志》和各地方植物志为代表,但部分偏远地区的植 物资源状况仍然缺乏数据。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分析,发现云南省被子植物新记录 3 种。柳叶黄肉楠 (ActinodaphnelecomteiAllen)原分布四川、贵州、广东(乳源)、广西,云南省丘北县为其新记录点;八角樟(Cinnamomum ilicioidesA.Chev.)原分布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为其新记录点;贵州山 核桃(CaryakweichowensisKuangA.M.Lu exChangetLu)原分布贵州安龙、望谟、册亨、兴义等,云南省丘北县为 其新记录点。柳叶黄肉楠和八角樟在云南的新分布点是对我国樟科薄弱地带的补充,为分析滇产原始种类对相关属的起源发生和中国樟科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贵州山核桃在物种层面上对确定贵州山核桃与喙核桃 (Annamocaryasinensis)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案例,并为云南发展山核桃(C.cathayensis)生产提供了种质资源。

  • ‘杨氏金红 50 号’猕猴桃的离体快繁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杨氏金红 50 号’猕猴桃是黄肉红心的中华猕猴桃优良品种,该研究以其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研究适合其离体快繁的外植体灭菌方式、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配比,建立了两种离体再生途径:途径 I 为直接诱导茎段腋芽出芽;途径 II 为茎段基部先产生愈伤组 织,再分化不定芽。结果表明:‘杨氏金红 50 号’猕猴桃带腋芽茎段的最佳灭菌方式为 75%酒精 30s+15% Ca(ClO)2 5min+0.1%升汞 8min;途径 I 中,诱导茎段腋芽出芽的最优培养基为 MS+4.0mg·L-1 6-BA+ 0.1 mg·L-1 NAA;途径 II 中,诱导茎段基部产生愈伤组织并产生不定芽的最优培养基为 MS+ 3.0 mg·L-1 6BA+ 0.3 mg·L-1 NAA;培养丛生芽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 MS+4.0mg·L-1 6-BA+ 0.4mg·L-1 NAA; 不定芽生根培养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 1/2 MS+ 0.9mg·L-1 IBA,20 d 左右分化出不定根,40 d 左 右获得完整植株;生根后的组培苗在田园土∶细沙= 1∶1 的基质中能达到 96%的移栽成活率。该研究结 果建立了‘杨氏金红 50 号’猕猴桃的离体快繁体系,为后续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改良研究提供了基础。

  • 不同物候时期华西雨屏区四个树种新鲜凋落物可提取腐殖质碳动态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凋落物的可提取腐殖质碳可随着植物生长节律及物候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并进而影响物质循环的 过程。认识可提取腐殖质碳的含量在物候期的变化对于深入了解以凋落物为载体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 具有重要意义,但缺乏关注。因此,以华西雨屏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楠木(Phoebe zhennan)、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和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动态收集萌芽期、展叶期、盛叶 期和落叶期的不同类型凋落物,分析其可提取腐殖质全碳(Extractable humus carbon, H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 HAC)、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 FAC)以及胡敏酸碳/富里酸碳(Humic acid carbon/Fulvic acid carbon, HAC/FAC)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凋落器官,在同一物候时期凋落叶中的 HC 和 HAC 含量 都最高,大致都表现为凋落叶>凋落枝>凋落果,且在落叶树种中更为显著;相对于其他时期,展叶期 4 个树种凋落叶均表现出较高的 FAC 含量,但不同物候期凋落枝和凋落果的 HAC 含量以及 FAC 含量受物种 的影响较大。尽管 HAC/FAC 在各器官间差异并不显著,但是落叶树种相同器官的 HAC/FAC 低于常绿树种, 表明落叶树种凋落物富里酸相对含量较高,形成速度相对较快,难降解程度也相对较大。统计分析表明, 关键时期、物种类型、器官类型及其相互作用对凋落物中 HC、HAC、FAC 含量和 HAC/FAC 均具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区域生态系统以凋落物为载体的物质循环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新 的思路。

  • 土壤水分含量和接种摩西斗管囊霉( Funneliformis mosseae)对伯乐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测定了伯乐树在不同水分处理(40%、60%、80%、100%)和时间节点下的菌根侵染率,不同水分处理前后接种组和对照组幼苗株高、地径、叶片数等形态指标以及叶片丙二醛含量、幼苗成活率指标。结果表明:相对含水量 60%条件下,菌丝、丛枝和总的侵染率最高,40%低水分含量和 80%以上高水分含量都不利于菌根真菌对幼苗的侵染;在 40%和 60%低水分量含量条件下,接种幼苗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可提高幼苗对干旱胁迫的抗耐性,但 80%和 100%高水分含量条件下接种对幼苗的作用不明显;幼苗在自然和接种条件下适宜生长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80%和 60%;相同水分条件下,接种幼苗成活率高于对照,其中相对含水量 60%下接种幼苗的成活率最高(90%),在 40%低水分含量或 100%饱和水分含量下,幼苗的成活率都相对较低。

  • 尾巨桉 DH3229 幼苗对硝普钠-酸铝互作的响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试验以广西林科院提供的尾巨桉 DH3229 幼苗为供试材料,以分析纯 AlCl3·6H2O 为铝的供体,以硝普钠(SNP)作为一氧化氮(NO)的供体,设置 3 个 SNP 浓度(0、10 和 500 μmol·L-1)和 2 个 Al 水平(0 和 5 mmolL·-1),每 5 天浇一次含不同浓度 Al 和 SNP 的营养液,持续 20 周。分析铝胁迫对幼苗生长 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浓度外源 SNP 施加对植物铝毒害有无缓解作用及其 缓解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铝施加能够显著降低尾巨桉 DH3229 幼苗的生物量, 叶片叶绿素 a、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 a/b 值和可溶性糖含量;铝胁迫显著增加 幼苗相对电导率、MDA、SOD、游离脯氨酸含量。而外源施加适量 (10 μmol·L-1) 的 SNP 能使铝胁迫下桉树幼苗根、叶等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 Chl a/b 显著 提高,同时降低其相对电导率、MDA 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可见 SNP 具有双 重性,适量SNP施加可有效缓解铝对桉树生长的胁迫,高浓度 (500 μmol·L-1) SNP 则产生硝化胁迫从而抑制桉树的生长。该研究结果对选择适宜的 SNP 浓度缓解 桉树铝胁迫危害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 水深梯度对钝脊眼子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水深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个重要限制性因子,该研究选取具有典型异型叶性的钝脊眼子 菜(PotamogetonoctandrusPoir.)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浅水处理(10cm 和 30cm)和深水处理(50cm 和 70cm)4 个水深梯度下幼苗生长、生物量及繁殖策略等,探讨钝脊眼子菜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适应机制 和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钝脊眼子菜植株到达水面后出现异型叶,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且与水深梯度 呈正相关。钝脊眼子菜的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呈现爆发式的增长,10cm 水深的总茎长显著低于其他水深 处理。水深对节间数也有显著性影响,其中 30cm 组处理节间数最多;而深水处理组的节间长和生物量均 显著高于浅水处理组。分蘖数在 4 组处理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随着水深的增加呈现显著性递减。生 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分配则随着水深增加而明显增加。水深处理对有性生殖指标有显著性影响,水深的增加 抑制其有性繁殖。其中 10cm 条件下无花序形成,50cm 水深下的花粉量、P/O 比和花序数显著高于其它处 理组,且深水处理的结实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 30cm 组。综合研究表明,钝脊眼子菜可通过调整形态可 塑性、生物量分配,并采取不同的繁殖策略,以达到对水深的最佳适应,其中最适水深生长范围为 50cm 左右。

  • 菊叶香藜转录组数据库中 FPPS 基因的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菊叶香藜精油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富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其生物合成分支点的关键 酶为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PS)。为了深入了解菊叶香藜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本研究对菊 叶香藜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挖掘,获取了两条 FPPS 基因序列(DsFPPS1 和 DsFPPS2),并对 DsFPPS1 和 DsFPPS2 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功能、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DsFPPS1 和 DsFPPS2 基因分别包含 1029 bp 和 969 bp 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 342 个 (DsFPPS1)和 322 个(DsFPPS2)氨基酸。DsFPPS1 和 DsFPPS2 位于线粒体内,未发现信号肽 和跨膜结构,DsFPPS1 为稳定蛋白,DsFPPS2 为不稳定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 DsFPPS1 和 DsFPPS2 序列相似性为 60.53%,均含有 5 个保守结构域和 2 个天冬氨酸富集区域。 DsFPPS1和DsFPPS2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三级结构为由8个α-螺旋形成的α-螺旋束, 但 DsFPPS2 的三级结构中缺少一个α-螺旋 A。系统进化树中 DsFPPS1 与藜科植物聚为一枝, 与藜科植物遗传距离较近,而 DsFPPS2 单独聚为一枝。本研究通过对菊叶香藜转录组数据 库中 FPPS 基因的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菊叶香藜 FPPS 的功能研究及其倍半萜类化合 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CRISPR/Cas9 技术在非模式植物中的应用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出现对植物遗传育种及作物性状的改良产生了深远的意义。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是由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关联蛋白组成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是原核生物(40%细菌和 90%古细菌)用来抵抗外源遗传物质(噬菌体和病毒)的入侵。该技术实现了对基因组中多个靶基因同时进行编辑,与前两代基因编辑技术:锌指核酶(ZFNs)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酶(TALENs)相比更加简单、廉价、高效。目前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烟草(Nicotianabenthamiana)、水稻(Oryzasativa)、小麦(Triticumaestivum)、玉米(Zeamays)、番茄(Tomato)等模式植物和多数大作物中实现了定点基因组编辑,其应用范围也不断的向各类植物扩展。但是与模式植物和一些大作物相比,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在非模式植物,尤其在一些小作物的应用中尚存在如:载体构建、靶点设计、脱靶检测、同源重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该文对CRISPR/Cas9 技术在非模式植物与小作物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该技术目前在非模式植物、小作物应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改进策略。最后对 CRISPR/Cas9 系统的在非模式植物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 甘薯IbGL3 的克隆和表达分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紫肉甘薯富含花青素,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受到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控制。bHLH(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转录因子能够调节多个花青素结构基因基因的表达,在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在甘薯中还没有关于bHLH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根据甘薯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甘薯中克隆了一个2 120 bp的bHLH基因IbGL3,该基因包含一个1 87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69.08 k D,理论等电点(pI)5.20。IbGL3蛋白和其他植物中类黄酮合成相关的bHLH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都包含保守的MIR区、bHLH结构域和ACT类似结构域。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IbGL3与其他植物类黄酮相关bHLH蛋白聚为一类,属于Ⅲf 亚类成员。表达结果显示,IbGL3基因在深紫色甘薯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浅紫色甘薯中的表达量次之,而在白肉甘薯中表达量最低, 与花青素积累正相关,推测其在甘薯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bGL3在甘薯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功能和作用机理,为甘薯花青素生物合成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 瘤足蕨属(Plagiogyria)植物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学特征及分类学意义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瘤足蕨属(Plagiogyria)孤立存在于分类系统中,目前尚未见对其进行系统的解剖学结构比较研究的报道。本文 采用光学显微镜首次对 9 种瘤足蕨属植物的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进行了解剖学比较研究。 9 种瘤足蕨属植物在叶柄中部 横切面的表皮、基本组织和中柱以及营养叶羽片的表皮、叶肉和主脉等结构特征是相似的,如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表皮不被毛或是鳞片,表皮细胞形状呈类圆形,具有厚壁组织,中柱为周韧型维管束;营养叶羽片横切面的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表皮细胞形状呈扁平状,主脉的结构类型属于周韧型维管束。在系统的演化中,瘤足蕨与桫椤科植物 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两者既有相似的特征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支持瘤足蕨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的观点。9 种瘤足蕨 属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有梯形、椭圆形和三角形,,叶柄中部横切面维管束的形状成 “U” 字形、 “V” 字形或“品” 字形;维管束数目 1 个或 3 个;维管束结构中的木质部成“八”字形、 “U”字形或“一”字形;羽片主脉下侧形成了以三 角形、弧形或梯形的突起;叶柄中的木质部形态有两种,即典型的海马形状以及非典型的海马形状,其中典型的海 马形状的特点为叶柄的木质部两侧都呈现弯曲成钩的形态,非典型的海马形状特点为 2 个木质部束的两侧都未出现 弯曲成钩的形态或者是其中的一个木质部一端无弯曲成钩的形态,这些形态解剖特征稳定且具类群特异性,为瘤足蕨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最后,依据其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叶柄学特征列出了瘤足蕨属植 物分种检索表。

  •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世界范围内,很多自然生态系统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损害,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 退化是一个复合过程,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有何差异有待研究。采用样方 法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5 个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 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物种组成和生活型组成有较大差异, 潜在退化群落科属种丰富度最高,沿着退化程度递增的梯度,群落乔木树种逐渐减少至消失, 灌木比例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草本比例逐渐增加。(2) 本次调查到维管束植物 218 种,隶属 于 86 科 168 属;以大戟科、楝科、蔷薇科、马鞭草科、禾本科和肾蕨科植物为主;退化过 程中,优势种的重要值逐渐降低,其在群落内的支配地位逐渐减弱,伴生种重要值逐渐升高。 (3)退化过程中,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群落木本植物密度、高度和盖度逐渐减少。(4)不同 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乔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群落总植被 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退化 过程中,植被群落物种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群落变化特征的研究对喀斯特地区 退化机理研究和植被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 龙须藤叶粗提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初探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6-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 )具有抗炎镇痛、消除自由基、抗菌、抗肿瘤等功效。为进一步拓宽龙须藤的生物活性研究,探索其不同组分潜在的杀菌和除草活性,课题组通过常温冷浸提取法提取、真空浓缩得到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经TLC检识和碘缸熏蒸后整合,得到9 个组分。反复重结晶7 号和8 号组分中析出的物质,经TLC检识和测熔点,得到1 个纯化合物,编号33 号,经波谱数据分析与molbase 库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1R, 2S, 3S, 4S, 5S, 6S) - 6 - 甲氧基- 1, 2, 3, 4, 5 - 环己烷五醇,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杀菌和除草活性试验结果显示,粗提物在1000 μg•mL-1 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为40.84±1.00%,对稗草根的抑制率为49.18±2.33%;各组分在500 μg•mL-1 时,4 号组分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到44.19±0.76%, 2 号和3 号组分对稗草根的抑制效果分别为88.92±1.31%和90.99±1.45%,3 号和6 号组分对马齿苋根的抑制效果分别为72.06±1.31%和89.92±1.73%。结果表明龙须藤叶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菌、稗草根和马齿苋根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可进一步分离2 号、3 号、4 号、6 号组分,以期获得高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龙须藤作为新植物源农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 广藿香原生质体制备、培养与融合技术优化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6-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广藿香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技术体系,本研究以广藿香愈伤组织悬浮细胞为材料,研究了原生质体制备的酶解条件,以及培养方法、细胞密度、激素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并通过测定融合产物直径确立融合细胞筛选范围,进一步研究聚乙二醇浓度、细胞密度、融合时间及融合液加入量等因素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藿香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条件为pH 5.8,酶解温度25 ℃;原生质体培养以铵盐减半的MS1 培养基进行海藻酸钠包埋、激素选用0.2 mg·L-1 NAA、2.0 mg·L-1 6-BA,培养密度2.0×105 个·mL-1、蔗糖添加量1.0%、酸水解酪蛋白500 mg·L-1 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分裂频率、植板率均较高,且开始分裂时间和细胞团形成时间都较短;双细胞融合产物筛选范围为69.33-87.35μm;以40% PEG 6000 化学促融30 min、加入0.5 倍体积的融合液、细胞密度2.0×105 个·mL-1 的条件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聚合率可达57.19%;获得的融合产物经海藻酸钠包埋培育2 个月后可观察到再生愈伤组织。该技术体系的建立为广藿香种质资源的保护、拓展和新品种选育的材料制备提供了实验方法。

  • 茶条槭自然种群种子和果实表型多样性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6-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析茶条槭(Acer ginnala)种子和果实表型差异程度及变异规律,该文采用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茶条槭主要分布区内7 个种群种子和果实的12 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茶条槭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多样性以及与地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除种子长/宽(SLW)外,其它11 个表型性状在茶条槭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具有显著差异;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3.90%,变异幅度为8.14%-32.08%;种群间翅果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63%) 高于种子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8.71%),表明种子性状的稳定性高于果实性状。主成份分析中,果实形态特征对茶条槭种群表型的贡献率大于种子贡献率。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为VST 为35.47%,说明种群内变异(64.53%)大于种群间变异(35.47%),暗示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变异。茶条槭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影响较小,主要受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基于种群间欧式距离的聚类分析将茶条槭7 个种群分为2 大支,没有严格按照地理距离而聚类,表明茶条槭种群表型性状变异的不连续性。茶条槭不同种群种子和果实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与其分布范围和生物学特性有关。种群间和种群内多层次的表型变异为茶条槭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青冈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6-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之一。以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形部位(漏斗、坡地、槽谷)青冈种群为研究对象,以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研究青冈种群结构,并绘制种群的存活曲线。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偏离指数CX)、负二项参数(K)、丛生指数(I)、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指数(Ca)等聚集度指标测定青冈种群分布格局,以评价茂兰喀斯特森林青冈种群的结构特征与更新潜力。结果表明:三种地形部位中,青冈Ⅱ级幼树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幼苗,中、大树占一定比例,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Ⅲ型,种群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为增长型种群。三种地形部位青冈种群除槽谷有完整的径级结构外,漏斗和坡地的径级结构不完整,但均表现为幼苗数量少于幼树,幼树个体数量最多,中树和大树的数量最少,呈中间高而两端低的径级结构。不同地形部位青冈种群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分布格局在种群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化,表现为随龄级的增加聚集程度减弱,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变,其中,幼苗、幼树、小树多呈聚集分布,中树、大树多呈随机分布。该研究可为茂兰自然保护区青冈种群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修复白洋淀镉污染水体的沉水植物筛选试验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6-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4种沉水植物黑藻、狐尾藻、金鱼藻和菹草对镉(Cd)的耐受性及对底泥Cd的富集和迁移能力,为筛选出适宜修复白洋淀Cd污染水体的沉水植物提供依据。(1)毒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Cd对黑藻、狐尾藻、金鱼藻及菹草的4 d-EC50(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51、0.81、0.03和0.12 mg·L-1,狐尾藻对Cd的耐性最强,其次为黑藻,金鱼藻对Cd的耐性最低;4种沉水植物对Cd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27.89、15.28、22.54和32.74 g·kg-1,菹草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为黑藻,狐尾藻对Cd的富集能力最低。(2)Cd污染底泥修复研究结果表明:黑藻、狐尾藻和菹草体内Cd富集量整体表现为根>叶片和茎(P菹草>狐尾藻,菹草>黑藻>狐尾藻;3种沉水植物对Cd的迁移能力则表现为:黑藻>狐尾藻>菹草。总之,黑藻对底泥中Cd富集和迁移能力均较强,且耐性较高,是最适合修复白洋淀Cd污染水体的沉水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