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张文新
  • 犯错者懊悔与受害幼儿宽恕的关系:旁观者的影响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人际伤害事件发生后, 犯错者的懊悔与受害者的宽恕是修复人际关系的两个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经典行为实验范式, 以139名4~5岁幼儿为对象, 考察犯错者的懊悔表现对受害者宽恕水平的影响, 以及不同类型旁观者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4岁和5岁幼儿均已经能够识别犯错者的懊悔表现, 且对懊悔犯错者的宽恕水平显著高于无懊悔者; 旁观者的存在会影响幼儿的宽恕水平, 且教师旁观和好朋友旁观比陌生人旁观更能降低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 更能提升对无懊悔者的宽恕水平。旁观者的存在没有显著提升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 这可能与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社会期望(如以德报怨)有关, 基于此, 本文尝试提出社会期望的旁观者激活假说, 并进行了讨论。

  • BDNF基因、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早期抑郁:基于动态发展视角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青少年抑郁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抑郁遗传效应的发展动态性。本研究通过对1086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2.32, 50%女生)进行3年的追踪, 分别从遗传效应的年龄差异以及遗传效应影响抑郁发展轨迹的角度, 考察BDNF基因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在3个时间点上, 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 但其作用模式存在年龄差异:12岁时, MetMet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3岁时, MetMet和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均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4岁时, 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2)青少年早期抑郁呈线性增长趋势, 但是抑郁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无关。(3) 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 相比ValMet基因型, 携带MetMet基因型的青少年在经历同伴拒绝后抑郁初始水平更高。(4) BDNF基因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 相比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携带MetMet和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更快。

  • BDNF基因、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早期抑郁:基于动态发展视角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3

    摘要: 青少年抑郁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抑郁遗传效应的发展动态性。本研究通过对1086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2.32, 50%女生)进行三年的追踪, 分别从遗传效应的年龄差异以及遗传效应影响抑郁发展轨迹的角度, 考察BDNF基因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在三个时间点上, 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 但其作用模式存在年龄差异:12岁时, MetMet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3岁时, MetMet和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均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14岁时, ValVal基因型携带者对环境的敏感性高于ValMet基因型携带者。(2)青少年早期抑郁呈线性增长趋势, 但是抑郁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无关。(3)BDNF基因与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 相比ValMet基因型, 携带MetMet基因型的青少年在经历同伴拒绝后抑郁初始水平更高。(4)BDNF基因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 相比ValMet基因型携带者, 携带MetMet和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增长速度更快。

  • 犯错者懊悔与受害幼儿宽恕的关系:旁观者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26

    摘要: 人际伤害事件发生后,犯错者的懊悔与受害者的宽恕是修复人际关系的两个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经典行为实验范式,以139名4 ~ 5岁幼儿为对象,考察犯错者的懊悔表现对受害者宽恕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旁观者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4岁和5岁幼儿均已经能够识别犯错者的懊悔表现,且对懊悔犯错者的宽恕水平显著高于无懊悔者;旁观者的存在会影响幼儿的宽恕水平,且教师旁观和好朋友旁观比陌生人旁观更能降低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更能提升对无懊悔者的宽恕水平。旁观者的存在没有显著提升幼儿对懊悔者的宽恕水平,这可能与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社会期望(如以德报怨)有关,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社会期望的旁观者激活假说,并进行了讨论。

  •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是抑郁的重要候选基因位点。目前有关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单基因设计、单基因-环境设计以及多基因-环境设计。有资料显示负性情绪偏向及其相关脑区可能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起中介作用, 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被试的种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并通过采用多基因-环境设计, 综合运用积极与消极环境指标等措施深入考察负性情绪偏向和相关脑区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的作用及其机制。

  • 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环境×基因×环境(E×G×E)研究设计, 以637名青少年为被试, 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早期抑郁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且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亲积极教养行为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但该调节作用仅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男青少年中,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 青少年的抑郁水平随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多而显著上升,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无显著预测作用; 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男青少年中, 上述交互作用不显著。

  • 学校资源对青少年早期幸福感发展的影响: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纵向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通过对1214名初中生历时3年的3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青少年早期的学校资源、意向性自我调节及幸福感的发展趋势, 并对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学校资源与幸福感发展间的纵向中介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在青少年早期, 学校资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意向性自我调节及幸福感均呈线性增长; 学校资源对幸福感发展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一方面, 学校资源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初始水平分别对幸福感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起间接作用, 另一方面, 学校资源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速度对幸福感的发展速度起间接作用。结论:青少年早期, 学生的学校资源水平保持稳定, 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幸福感的发展均呈线性递增趋势; 学校资源能够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对幸福感的发展起间接作用。

  • 受欺负与青少年外化问题关系的“健康环境悖论”: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 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U型关系: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多巴胺活性与攻击相关的脑功能活动呈倒U型关系。本研究对1044名汉族青少年(初次测评时M age = 13.32 ± 0.49岁, 50.2%女生)的攻击行为进行间隔一年的两次测评, 采用多基因累积分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的多基因功能积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多巴胺系统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母亲消极教养交互影响两个时间点的青少年攻击行为:在较高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 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 呈U型关系; 在较低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 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关系不显著。本研究为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联合效应与母亲消极教养调节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基因作用机制提供证据。

  • 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U型关系: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08

    摘要: 多巴胺活性与攻击相关的脑功能活动呈倒 U 型关系。本研究对 1044 名汉族青少年(初次测评时 M age = 13.32 0.49 岁, 50.2%女生)的攻击行为进行间隔一年的两次测评,采用多基因累积分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的多基因功能积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多巴胺系统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母亲消极教养的交互影响两个时间点的青少年攻击行为:在较高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呈 U 型关系;在较低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关系不显著。本研究为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联合效应与母亲消极教养调节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基因作用机制提供证据。

  • 母亲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与OXTR基因的调节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23

    摘要: 诸多研究显示母亲积极教养能够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是迄今对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基因—环境—内表型—行为”模型,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对1082名青少年(初测年龄为12.32 ± 0.48岁, 50.3%女生)及其母亲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共情在母亲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以及OXTR基因rs53576多态性对该中介机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认知共情(观点采择)在母亲积极教养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而情绪共情(移情关心)的中介作用不显著;(2)OXTR基因对积极教养与亲社会行为间直接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3)OXTR基因能够调节“母亲积极教养—认知共情—亲社会行为”中介机制的前半路径,并且显现出一种超显性的基因效应。在携带GG和AA基因型的青少年中,母亲积极教养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共情,进而增加了其亲社会行为,而在携带AG杂合子基因型的青少年中,这一中介效应则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共情能力和家庭教养等方面阐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及个体差异。

  • 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与FKBP5基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07

    摘要: 累积压力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在男青少年中,E × E × 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累加得分较低时,E × E不显著,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E × E × 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在男青少年中,累积压力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 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项多基因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7-22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对单基因研究局限性的认识及对“遗传率缺失”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考察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052名汉族青少年(12.31 ± 0.37, 50.2%女生)进行一年的追踪,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纵向影响及其作用模式。结果发现:(1)多基因累加得分和母亲消极教养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风险;(2)控制早期抑郁后,多基因累加得分与母亲积极、消极教养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在低积极/高消极教养环境中,相比多基因累加得分较低的青少年,多基因累加得分较高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更高;但是在高积极/低消极教养环境中,不同多基因累加得分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无差异。该交互作用模式符合“素质-压力”模型。研究结果为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