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湖泊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主要基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的全国性湖泊调查和典型湖泊长期监测获取的第一手数据,重点阐述了我国五大湖区典型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系统呈现了中国湖泊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与保护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我国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保障湖泊与流域水安全,支撑湖泊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

  • 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湖泊模拟平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湖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及数值模拟。而浅水湖泊环境容量小,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敏感。比如,风浪等物理过程能显著引起湖泊沉积物悬浮和内源营养盐释放,影响上覆水光环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乃至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制于野外受控实验系统的条件限制,目前我国湖沼学实验大多停留在数立方米体积的水池试验和条件较难控制的湖体中试,大尺度受控模拟试验装置缺乏,重要湖沼学过程和关键条件参数获取困难。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在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建成了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以高仿真湖泊物理模型实验平台为核心,配套大型生态实验平台与数值模拟平台,可以开展波浪、湖流、河道脉冲式输入等湖泊物理过程影响下的湖体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生物生理与生态系统响应过程,以及水体鱼类、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生物等生态系统模拟试验。利用模拟平台开展了重要水体生态过程研究、工程技术参数确定,极大增加了野外站受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型参数精度,提升了支撑国家生态修复与管理需求、国际湖沼学理论前沿探索的能力。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6(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监测评估:进展与展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是联合国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但截至目前,世界并未走在实现 SDG 6的正确轨道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并重新带领世界走上实现 SDG 6的道路,联合国倡议并启动了包括融资、数据和信息、能力发展、创新、治理5个方面内容的“SDG 6全球加速框架”。文章从服务于 SDG 6指标监测评估的数据和信息角度,分析了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数据进展、地球大数据技术在 SDG 6 指标监测评估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全球 SDG 6 监测评估中存在的 2 个方面问题:(1)仍缺乏可持续生产的高精度指标数据集;(2)缺乏集数据获取、指标计算、目标评估为一体的运行化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面向 SDG 6全目标指标体系监测评估的标准化统计报表与技术指南,以及搭建系统平台的建议。

  • 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和绿色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相关研究回顾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与绿色发展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了大量关于长江产业带建设、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长江黄金水道航运与港口布局、岸线资源评价与利用、空间功能分区管控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也长期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决策咨询和规划编制,为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产业转型发展、交通航运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分工协作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 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战略资源,岸线资源处于大河流域经济带的水陆交互带,承载临岸港口、工业、城镇和湿地等人类活动和自然生境,发挥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功能。岸线资源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岸线资源的系统研究和高效管理,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岸线的生物屏障和保育功能遭到破坏,影响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及沿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了岸线资源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的跟踪研究工作;基于2017—2019年开展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成果,解析了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础与策略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是形成国家“一体两翼”开发开放大格局的主干轴线。文章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的长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区位、生态类型、生态地理格局、自然条件、自然生态灾害等生态本底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严重、长江干支流和湖泊水生态显著退化、重大工程生态环境累积影响不断显现、江河湖泊关系不和谐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建议将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率先实行水质目标管理,形成开发节约集约与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以及打破部门和地方分割,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以确保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实施。

  • 中国市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泰尔指数、σ系数、莫兰指数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12—2017年中国大陆346个市域单元收入房价比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7年,中国市域单元收入房价比排名整体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其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均随时间呈现增大趋势,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稳步增强。2012—2017年,中国市域单元收入房价比的空间集聚性显著增强,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房地产投资水平、城市规模是影响中国市域住房支付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而房地产投资水平和城市规模为负向影响;2012—2017年我国东北和东中西部则不同程度上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

  •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风方向(NE 30°)自东北向西南,地表沉积相为沙—沙黄土—粘黄土逐渐过渡,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表现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变化,显示搬运动力和物源均单一且稳定;粒度参数与物源地的距离,服从对数函数分异模式,在约20km范围之内,变化最剧烈,之后渐趋平稳,20 km是碎屑分选的特征距离。研究结果给出了鄱阳湖西南存在风沙—风尘堆积体系的证据,并揭示了近源风成堆积沉积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粉尘堆积的物源示踪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 鄱阳湖西南缘的历史近源风成堆积的粒度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鄱阳湖西南缘,风成砂质堆积的下风向,有厚层黄棕壤发育,OSL年代显示,为末次冰期风沙和风尘堆积。在厚田—打鼓岭断面,对沙山到黄棕壤的沉积物粒度并结合地貌学进行分析,发现:沿现代冬季风方向(NE 30°)自东北向西南,地表沉积相为沙—沙黄土—粘黄土逐渐过渡,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表现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变化,显示搬运动力和物源均单一且稳定;粒度参数与物源地的距离,服从对数函数分异模式,在约20km范围之内,变化最剧烈,之后渐趋平稳,20 km是碎屑分选的特征距离。研究结果给出了鄱阳湖西南存在风沙—风尘堆积体系的证据,并揭示了近源风成堆积沉积指标的变化规律,可为粉尘堆积的物源示踪提供相关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