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协调发展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不足,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产业创新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基础与产业创新需求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对大湾区科技、产业和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 10 个产业的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协调数据集和关联度指数、相对发展度指数等,厘清了 1997 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演变和交互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各产业的协调水平呈现出差异性。文章关注的 10 个产业中,通信技术、集成电路已达到优质协调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他产业均处于良好协调水平。科学研究的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对于协调水平提升具有动态性,这启示要注重结合创新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高度关注原创性和引领性,着力形成区域科学研究的特色优势。

  • 中国相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典型研究与政策前瞻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樊杰研究团队开展的中国相对贫困地区研究为案例,在系统回顾中国相对贫困研究典型进展的基础上,探讨相对贫困地区分布特征、地域功能类型基础和未来反贫困政策举措,为我国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科学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对相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首次采用“相对贫困”概念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攻关研究;(2)助推相对贫困地区成为我国促进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类型区;(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前瞻部署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持久战提供科学依据。相对贫困地区的变化特征和地域类型基础分析表明,我国相对贫困人口规模长期维持在2亿人左右,集中分布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同时,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体的地域功能类型基础下,受自然承载力约束,相对贫困地区的有发展条件区和不具备发展条件区并存。文章由此提出在更高起点推动相对贫困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政策建议:(1)全局视角开展人地系统优化调控和空间治理,稳筑国家国防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社会安全防线;(2)对有发展条件的,通过机制创新将资源和生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破解“路径依赖”下的代际转移和“马太效应”下的区际剥脱;(3)对不具备发展条件的,稳步推动自然承载力卸载减负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同时,综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 我国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综合施策路径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贫困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长期困扰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难题。随着2020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新时代中国的反贫困重点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解决绝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转变为综合施策推动相对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从个人和区域尺度可持续性入手,初步构建了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模型,解析了2020年之后内部与外部约束条件,提出了确保脱贫不返贫且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施策路径。提出建议:引导人口及发展要素合理流动,重塑城镇乡村互动与等值发展面貌,深入推动资源和生态优势价值化,聚焦青藏高原等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攻坚;将“十四五”作为应对相对贫困长期性的起步期,制定灵活精准的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识别标准,注重各类反贫困政策工具与资源的整合,形成集中式、分布式、流动式相结合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 近百年全球重大灾害演化及对人类社会弹性能力建设的启示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增强人类社会应对灾害侵扰的弹性能力对于如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揭示了近百年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与疾病的发生与演化过程;同时,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重大灾害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强,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乡村衰退,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贫困化、全球化负面影响等因素,放大了重大灾害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旨在提升人类社会弹性能力的路径与措施。

  • 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与3个世界级湾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世界一流湾区的总量规模和条件,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化和工业化特征明显,高端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香港、澳门与珠三角9市间的产业分割格局严重,合作潜力大,而珠三角9市间产业同构现象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扩大开放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 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及绿色化发展路径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黄河流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风、光、水能富集,电力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历史悠久。能否充分发挥电力产业经济、社会积极效益,严控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也关乎我国能源供应与安全保障的整体格局。文章通过对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微观数据的分析,从电厂建设、电力生产等方面刻画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当前,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到资源禀赋和用电需求的双重影响。黄河流域电力产业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水电增量空间较小、火电装机过剩且发电效率偏低、风电和光电消纳不足。为了实现电力产业绿色化发展,应推动火电去产能,实现火电清洁高效利用,通过电力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资源型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煤电灵活性改造”“水光互补”等手段,解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消纳问题,协调风电和光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矛盾问题;推动电力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区域发展。

  • 民间信仰载体的地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以兰州市榆中县祠庙文化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3-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祠庙祭祀为主体且祠庙保存良好的民间信仰是甘肃陇中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甘肃陇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具有很强的趋同性,本文以陇中地区的榆中县为例,以各村的祠庙为民间文化载体,通过核密度分析、Logistic回归等方法探讨榆中县民间文化载体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探讨陇中地区人地关系,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已有研究将榆中县民间信仰归纳为山神信仰、水神信仰、天地信仰、女性信仰、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祠庙数量占有重要地位;(2)榆中县祠庙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南岸、中部陇海铁路沿线及南部风景名胜集聚区,村级层面空间差异不显著、乡镇空间差异相对较大。通过核密度分析,不同类别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热点各有不同;(3)榆中县民间信仰空间分布受到区位条件限制,民间信仰的祠庙多位于海拔高度较低、人口密度较大、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地区,坡度和到水源的距离成为山神信仰和水神信仰祠庙空间分布显著的影响因子,榆中县祠庙呈现出山神信仰类祠庙“依山”,水神信仰类祠庙“傍水”的空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