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罗玲
  •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行为识别技术综述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2-05-10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行为识别(Action Recognition,AR)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安防监控、自动驾驶、生产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对行为识别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面临的技术挑战问题;其次,从时间特征提取、高效率优化和长期特征捕获三个角度分析比较了行为识别的工作原理;再次,对近十年43种基准AR方法在UCF101、HMDB51、Something-Something和Kinetics400数据集上的性能表征进行比对,有助于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AR模型;最后,指明了行为识别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可为视频特征提取和视觉内容理解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 饲料中添加微囊丁酸钠对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团头鲂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肝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微囊丁酸钠对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团头鲂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肝功能的影响。选取健康、规格相近的团头鲂[初始体重为(200.78±0.46) g]1 5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基础上添加200、400、600和1 000 mg/kg微囊丁酸钠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00、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增重率(P<0.05);饲料中添加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00、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血清、黏液、肝脏中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和血清中溶酶菌(LSZ)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4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肝脏中T-SOD活性和血清中LSZ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黏液中LSZ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00、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微囊丁酸钠有利于提高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团头鲂对饲料的利用率及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并改善肝功能。

  • 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对夏季蛋鸡生产性能、蛋黄中微量元素含量及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及其交互作用对夏季产蛋高峰期蛋鸡生产性能、蛋黄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4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饲粮中包膜酸化剂设2个添加水平,小肽螯合铁设4个添加水平。选用576只38周龄健康罗曼粉壳蛋鸡,随机分成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A、B、C和D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 mg/kg包膜酸化剂以及0(对照组)、0.04%、0.08%和0.12%小肽螯合铁(铁含量分别为0、60、120和180 mg/kg);E、F、G和H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包膜酸化剂以及0、0.04%、0.08%和0.12%的小肽螯合铁(铁含量分别为0、60、120和180 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1)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及其交互作用对第3周和第6周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G组第3周和第6周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D组(P<0.05);B组第6周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E组(P<0.05),且料蛋比显著低于D组(P<0.05)。包膜酸化剂对第3周末蛋鸡的蛋重、第6周末的蛋黄指数和哈氏单位有显著影响(P<0.05);小肽螯合铁对第6周末的蛋黄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小肽螯合铁和包膜酸化剂的交互作用对第6周末的蛋黄指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第6周末的哈氏单位有显著影响(P<0.05)。第3周末,G组的蛋重显著高于B组(P<0.05),G和H组的蛋黄指数显著高于C组(P<0.05);第6周末,C、D和G组的蛋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组的蛋黄指数显著高于C、D和E组(P<0.05),E、F和G组的哈氏单位显著高于D组(P<0.05)。2)小肽螯合铁及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的交互作用对第3周和第6周末蛋鸡蛋黄中铁元素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B、C、D、F、G和H组第3周和第6周末蛋黄中铁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E组(P<0.01),且H组第3周末蛋黄中铁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B和F组(P<0.01);H组第3周末蛋黄中锌元素含量显著高于F组(P<0.05),B组第6周末蛋黄中锌元素含量显著高于D组(P<0.05)。3)包膜酸化剂对蛋鸡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的交互作用对血清T-SOD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C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E、F、G和H组血清T-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F和G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E组(P<0.05)。综合考虑,饲粮中单独添加0.04%和0.08%的小肽螯合铁或与300 mg/kg包膜酸化剂复合添加均有利于维持和延长蛋鸡夏季的产蛋高峰期,改善蛋品质,增加蛋中铁元素的富集,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 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及其互作对38~44周龄蛋鸡夏季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及其互作对38~44周龄蛋鸡夏季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取2×4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基础饲粮设2个包膜酸化剂添加水平(0和300 mg/kg)和4个小肽螯合铁添加水平(0、0.04%、0.08%和0.12%)。试验选用38周龄、健康的罗曼粉壳蛋鸡576只,随机分成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A、B、C和D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 mg/kg包膜酸化剂和0(对照组)、0.04%、0.08%或0.12%小肽螯合铁(铁含量分别为0、60、120和180 mg/kg),E、F、G和H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包膜酸化剂和0、0.04%、0.08%或0.12%的小肽螯合铁(铁含量分别为0、60、120和180 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1)包膜酸化剂以及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互作对哈氏单位有显著影响(P<0.05)。B、H组总产蛋数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57%、4.45%(P>0.05),F组蛋壳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B、H组料蛋比显著小于G组(P<0.05),E、F和G组哈氏单位显著高于D组(P<0.05)。2)包膜酸化剂对血清中各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小肽螯合铁对血清中钙、磷、铁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包膜酸化剂和小肽螯合铁互作对血清中总胆固醇、钙、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D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组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B、C组(P<0.05),并较对照组降低了15.48%(P>0.05),B、F组血清中钙含量显著高于E组(P<0.05),C组血清中磷含量显著高于E组(P<0.05),C组血清中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E、H组(P<0.05)。综合考虑,在饲粮中单独添加0.04%小肽螯合铁或与300 mg/kg包膜酸化剂复合使用,均有利于提高38~44周龄蛋鸡夏季的产蛋性能、改善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

  •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黄中微量元素含量、血清抗氧化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霉菌毒素吸附剂[利百灵-Z(CZ)、赛弗(SF)]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黄中微量元素含量、血清抗氧化和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16只38周龄健康的罗曼蛋鸡,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CZ组、SF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 g/kg的2种霉菌毒素吸附剂。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CZ组产蛋鸡试验3~5周产蛋率、日产蛋量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产蛋鸡第14天和第35天蛋黄铜、锰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CZ组第14天蛋黄锌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产蛋鸡第14天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SF组第35天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CZ组产蛋鸡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SF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霉菌毒素添加吸附剂CZ明显提高了产蛋鸡产蛋性能,2种吸附剂都增强了产蛋鸡血清抗氧化功能,改善了血清生化指标。

  • 浏阳黑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周期分布、增殖和凋亡特点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立浏阳黑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周期分布、增殖和凋亡特点进行研究。试验采集60日龄浏阳黑山羊的瘤胃上皮组织,应用0.25%胰蛋白酶+0.02%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组织进行消化,得到单个的山羊瘤胃上皮原代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对原代和传代培养阶段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活性,应用细胞免疫组化学方法对传代细胞进行鉴定,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和凋亡比率。结果显示:1)经0.25%胰蛋白酶+0.02% EDTA消化获得的山羊瘤胃上皮原代细胞,培养1 d开始贴壁生长,2 d开始生长较快(对数期),呈典型的“波峰”状生长,3~4 d生长最为迅速,7 d生长速度平稳(平台期)。2)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的鉴定,细胞胞浆为黄褐色,即细胞角蛋白19呈阳性表达。3)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联合染色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比率显著增加(P<0.01)。结果表明,通过0.25%胰蛋白酶+0.02% EDTA的消化方法成功得到了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可为今后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相关机制与功能提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