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闵庆文
  • 干旱区农户灌溉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4-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对于干旱缺水的华北地区,推动节水灌溉被认为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的措施,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该地区农业节水技术的投资力度。但由于缺乏对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影响因素的深入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本文基于河北省张北县的实际调研数据,从地块特征、农户自身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采用多项Logit和决策树两种模型对比研究了干旱区农户选择灌溉方式的影响因素;同时构建了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用现代社区型节水技术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政府扶持是农户选择现代社区型节水技术的关键因素,其次是地块面积和家庭水浇地经营规模,但这三个因素对采用该技术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土壤类型对灌溉方式选择及其采用程度都具有重要影响,但农户所感知的水资源供求状况没有显著影响。

  • 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特征与景观资源利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是一个持续了1 300多年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景观生态系统正面临不可持续的威胁。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 分析联合梯田景观指数和空景观间格局, 研究景观资源现状, 并提出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 1)林地和耕地是联合梯田的景观优势类型, 分别占总景观面积的67.93%和20.40%。林地的景观破碎度(0.05)和斑块数目(83个)较低, 体现森林覆盖度较高且分布较集中。耕地的斑块数目(1 369个)、斑块密度(1 327个km2)、边缘密度(89.91 mhm2)、景观破碎度(0.75)和景观形状指数(50.85)均最大, 体现耕地面积破碎化、形状多样化及边界复杂的特征。2)联合梯田形成“水源林-聚落-梯田-复合景观”的垂直立体分布格局, 具良性生产功能、宜居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美学功能。3)联合梯田发育了丰富的景观资源, 但仍存在较多景观资源破坏及未能深刻挖掘利用的问题, 使联合梯田文化遗产地陷入“景观资源闲置-遗产地贫困-人口流失-梯田生态景观破坏-景观资源消失”恶性循环。4)未来应重点恢复与改造梯田景观, 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发展生态农业、第二产业, 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和生态旅游, 促进梯田景观复兴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

  • 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农业种植意愿的影响——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福州茉莉种植户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因城市用地侵占和种植成本增加等原因, 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锐减, 严重威胁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持续性。保证茉莉种植可持续性的根本在于花农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获取花农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对茉莉种植意愿的数据,使用描述统计法对调查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 使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花农社会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获取信息手段、对茉莉花用途的认识深度)和经济特征(当前茉莉单位面积收益、种植者收入在熟悉人群的位置、种植者希望茉莉花单位面积收益)与其种植意愿的关系, 找出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花农群体呈老龄化趋势, 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获取信息方式较落后单一; 对茉莉花的综合认知水平整体不高, 一半以上的花农打算继续种植茉莉花; 花农掌握信息能力和对茉莉单位面积收入的预期是影响花农是否愿意继续种植的两个主要因素。保证茉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 提高茉莉种植补贴、通过政策倾斜吸纳青年人才经营茉莉产业, 建立种植业的可持续机制; 推动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的合作, 稳定种植业收入; 充分利用茉莉种植业的多功能性, 发展旅游业、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借鉴传统种植技术原理, 研发高效的生产设备, 提高茉莉种植的生产效率, 以降低劳动强度和增加农户收入;加强对花农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知识普及和传统种植技术培训,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开设中小学生农业文化遗产文化课和遗产地教育实践课, 增进他们对于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感情与保护意识。

  •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梯田是人类依山势就地利挖掘而成的山地农业生产系统, 许多梯田至今仍发挥着生产功能, 展现了人类适应与利用自然的智慧, 其包含的生产技术、农业管理经验和传统农业知识,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既是典型的山地生态农业模式, 也是杰出的生态与文化景观, 更是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 稻作梯田为其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类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由于无法使用机械化作业, 稻作梯田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劣势愈加突出。一些地方还因为旅游业的不合理发展, 引发了梯田农业系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甚至因改种旱作或抛荒造成了梯田的垮塌。稻作梯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收集国内外稻作梯田保护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从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主要问题及原因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1)稻作梯田的保护对象包括梯田景观、梯田生态和梯田文化3 个部分。其中, 梯田景观包括梯田结构、水源涵养林、农田灌溉系统和村落; 梯田生态包括传统作物品种、生物多样性、农田环境质量和传统小农复合经营模式; 梯田文化则包括居民服饰、建筑物等物质文化, 以及歌舞、节庆等精神文化和水资源管理、森林管理等制度文化构成的非物质文化。2)造成稻作梯田景观破坏、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市场需求的驱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和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合理等。3)稻作梯田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 适度的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等。未来稻作梯田保研究, 应在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重点放在梯田系统退化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长期监测与动态评估、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与途径和典型案例跟踪及评估等方面。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2002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理念, 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 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 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自此以后, 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 GIAHS 的概念和保护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 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项目试点地的积极探索, 不仅使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而且促进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中国已被列入GIAHS 的11 个项目点及其保护工作, 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5 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原则, 最后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等4 个方面, 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