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王建武
  • 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元对SD大鼠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元对SD大鼠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15日龄(断奶前1周)健康SD大鼠48只,适应3 d后将其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6只,其中A组为对照组,饲喂普通配方奶粉,B组和C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低聚糖益生元或多糖益生元的配方奶粉,饲养期为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B组和C组SD大鼠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3.55%和8.33%,料重比分别降低了9.80%和13.06%,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B组SD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降低(P≤0.05);C组SD大鼠血清胰岛素(Ins)、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H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B组SD大鼠血浆非必需氨基酸中精氨酸(Arg)、丝氨酸(Ser)和丙氨酸(Al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C组SD大鼠血浆非必需氨基酸中Arg、Ser、甘氨酸(Gly)、Ala和酪氨酸(Tyr)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B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42%和5.57%,但均无差异显著(P>0.05);C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7.39%和8.20%,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在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益生元或多糖益生元均可以改善SD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提高其养分表观消化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D大鼠的生长,且以添加多糖类益生元的效果更佳。

  • Bt 基因导入对侵染丛枝菌根真菌的玉米生长生理及磷转运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分析Bt 玉米与常规玉米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响应的异同, 本文在接种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不接种的条件下, 对比分析了两个Bt 玉米品种‘5422Bt1’(Bt11)和‘5422CBCL’(Mon810)以及同源常规玉米品种‘5422’根系中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磷转运基因的表达量、生长和养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 生长50 d 和80 d 时, Bt 玉米‘5422Bt1’和‘5422CBCL’根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高于常规玉米‘5422’, 分别比‘5422’高13.54%、11.24%和9.83%、6.70%; 50 d 取样时, 接菌和不接菌处理玉米‘5422Bt1’、‘5422CBCL’和‘5422’根系内的磷转运基因表达量均没有显著差异; 接菌和不接菌处理下玉米‘5422Bt1’的干重显著高于‘5422CBCL’相应的处理, 而与‘5422’没有显著差异; 80 d 取样时, 不接菌处理玉米‘5422Bt1’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高于‘5422’和‘5422CBCL’不接菌处理。Bt 基因的导入主要影响了两个Bt 玉米品种(‘5422Bt1’和‘5422CBCL’)苗期(50 d)和成熟期(80 d)的氮素吸收利用, 与常规玉米品种‘5422’相比, 合成Bt 蛋白消耗了部分氮素和磷; 3个玉米品种对接种AMF 的响应不同, 接菌处理提高了‘5422Bt1’和‘5422CBCL’苗期(50 d)和成熟期(80 d)的氮素吸收利用。在磷养分条件满足玉米生长需要的条件下,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Bt 玉米磷转运基因表达量和磷的吸收利用没有显著影响。Bt 基因的导入以及接种F. mosseae 对Bt 玉米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与不同转化事件形成的品种特性相关。

  • 减量施氮与间作模式对甜玉米AMF 侵染和大豆结瘤及作物氮磷吸收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通过4季(2014年秋季, 2015年春、秋, 2016年春季)大田定位试验, 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hm2(N1:减量施氮)和360 kg·hm2(N2: 常规施氮)]和4 种种植模式[甜玉米||菜用大豆2∶3(S2B3)、2∶4(S2B4)间作、甜玉米单作(SS)和菜用大豆单作(SB)]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和大豆产量、甜玉米AMF 侵染率、大豆根瘤菌等的影响。结果明, 减量施氮间作处理的甜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单作。2016 年春季S2B3-N1 处理大豆的根瘤数显著高于S2B3-N2 处理; 4 季减量施氮和间作处理对大豆根瘤干重均没有显著影响。2015 年春秋两季两种施氮水平间作处理的甜玉米生物量和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单作处理; 且减量施氮间作模式甜玉米AMF 侵染率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处理。2015年秋季减量施氮间作模式处理甜玉米的磷含量显著高于单作处理。减量施氮与间作菜用大豆显著提高了甜玉米氮和磷含量、AMF 侵染率、生物量及产量, 是华南地区甜玉米资源高效利用的可持续生产模式。

  •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蔗田碳平衡特征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氮肥投入及豆科作物间作对蔗田碳汇的影响, 通过2 年(2012—2013 年)的大田试验, 采用投入产出平衡法(即将作物生育期内的碳投入与碳产出进行量化分析), 探讨2 个蔗田施氮水平[300 kg·hm2(减量施氮)和525 kg·hm2(常规施氮)]和4 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大豆单作、甘蔗||大豆1 行︰ 1 行间作及甘蔗||大豆1 行︰ 2 行间作)下蔗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特征。结果表明, 两种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碳输入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 1 间作模式。2012 年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碳输出量显著低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 1 间作模式, 2013 年差异不显著; 甘蔗收获后, 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两种间作模式土壤碳截存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分析表明, 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净碳固定量2012 年为2 956.35 kg·hm2, 2013 年为872.59 kg·hm2。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下农田固碳潜力大于其他处理,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 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