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以数字出版为视角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大挑战。而信息化时代,数字出版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成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以显著的传播优势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传播创新的需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的保护、传承与知识转化,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 我国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述评与展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4-01-10 合作期刊: 《文献与数据学报》

    摘要: [目的 / 意义]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推进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 / 过程]以 CNKI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 665 篇期刊文献为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工具 VOSviewer 和 CiteSpace,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进行互补、校正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 结论]非遗档案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极具生命力的交叉研究课题,但目前仍存在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和分散、研究视角相对局限、研究主题有待深化等问题;未来研究的着力方向为多领域、多渠道整合研究力量,跨学科、跨理论拓展研究视角,分问题、分需求深化研究主题。

  • 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7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分类: 数字出版 >> 数字报纸 提交时间: 2023-03-24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更新和思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手段非常重要。在数字媒介十分丰富的信息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展现方式具备多样性、内涵性、技术性等特征;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传播,需要联合多方资源,创新联合手段;夯实人才基础,缩小代际数字鸿沟差距,提升传播者技术上的数字素养与思想上的数字化传播意识;强化平台建设,对接优质资源;创新融合机制,应用多元技术;加强内容监管,健全保存机制。平台与相关部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产品服务的同时,要积极顺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文明需求,做出更加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作品。

  • 基于知识图谱的黄河流域非遗资源 智能问答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文献标引与编目 提交时间: 2023-11-07 合作期刊: 《文献与数据学报》

    摘要: [目的 / 意义]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资源的深度挖掘,揭示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关联关系,对黄河流域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 过程]以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构建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知识图谱,并构建以用户交互为核心的智能问答系统。[结果 /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知识图谱的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智能问答系统实现了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多维知识发现,为非遗资源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新疆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活化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 基于主题图的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实证分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将主题图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整合中,能够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方法/过程]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主题、关联关系和资源标引的基础上,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主题图并实现其可视化。[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主题图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提供基于语义的整合,并将主题之间的关联直观地展示给用户,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导航。

  • 新疆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生存环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其空间分布与人类迁 徙、文明的传播与扩散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疆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古代中西文化、经济 交流的交汇地,非遗丰富多样,但对自然与人文因素与其空间分布关联却鲜有学者研究。通过借 助 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对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级、自治区级 484 项非遗项目进行空间分 析,并首次从历史视角将人类迁徙、古丝绸之路纳入到非遗空间成因中。结果显示:(1)新疆非遗 整体为凝聚型,中原文化传入为主体的传统戏剧、曲艺零星分布个别区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 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均匀分布,形成多个高密度区;其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彼 此空间近邻,互相依存,相伴而生;天山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带,古陆路丝绸之路主要驿 站成为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大多分布的高密度区域。(2)新疆非遗空间不仅与地貌、河 流分布有关,同时古丝绸之路、人类迁徙对非遗的扩散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 响具有多面性。研究结果对非遗开发,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国家文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文化创意作品数字化建设元数据模型构建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摘要: [目的/ 意义]为解决中国文化创意作品数字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构建规范化、可精确描述、便于相互操作、适应 管理与研究需求的文化创意作品元数据层次模型,并做好文化创意作品保存、传递、知识转化及创新等工作。[方法/ 过程] 以本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文化创意作品为研究对象,在CDWA 数据结构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创意作品数字化建设元模型 结构框架,并以CCO 为数据内容标准进行编目著录,展开文化创意作品的数字化建设实践探索。[结题/ 结论]构建出适合文 化创意作品的元数据标准及模型,为文化创意作品数字化进程提供解决方案;对特色资源的保存、传承和艺术品文化艺术价 值的揭示、转化和创新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推动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 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