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是确定植被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关键因子, 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制定植被恢复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 公式和广西地区25 个气象站点1960—2010 年的逐日资料, 计算了各站点的ET0, 在此基础上采用GIS 的克里金插值、Spearman 秩次相关法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广西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ET0 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51 年来广西各站点多年平均ET0 为1 138 mma1; 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特征, 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非喀斯特地区, 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年ET0 累积距平曲线均呈“N”型分布; 20 世纪70 年代最高, 90 年代最低, 21 世纪以来年ET0有所回升, 但仍低于51 年平均值。此外, 喀斯特地区ET0 年际变化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日照时数、风速和平均温度是影响非喀斯特地区年ET0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而相对湿度则通过与其他气象因子的相互作用间接对喀斯特地区年ET0 的变化产生较大影响。在季节尺度上, 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在各季节都是ET0 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与ET0 呈正相关关系; 风速在喀斯特地区冬、春两季对ET0 的间接作用系数为负, 在非喀斯特地区并未发现这一现象。了解不同地区ET0 的变化趋势是植被生态需水定额计算的必要措施。

  • 生态学研究支撑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科技扶贫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8-0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面向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与示范研究,发现了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二元水土流失特征,地表侵蚀产沙一般低于50 t/(km2·a),但人为干扰加剧地表侵蚀;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阐明了喀斯特景观格局与关键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研发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技术体系,开展了生态工程背景下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估,提出了喀斯特景观保护的优化管控措施,构建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科技扶贫模式,形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