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补偿性控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6

    摘要: 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当面临控制感的缺乏时,个体会表现出一种需求秩序的倾向,即努力寻求客观世界的秩序,对于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常会引发人们控制感暂时的下降,补偿性控制理论的视角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系列典型心理反应。如阴谋论信念、谣言传播、道德争论和非理性囤积,都可以从补偿性控制与秩序需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更多考虑从补偿性控制的角度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反应,并基于此视角加强理论深化、研究细化和实践干预。

  • 萌:感知与后效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27

    摘要: 萌是对一系列由视觉感知的婴儿外貌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性描述。本文在厘清萌与可爱关系的基础上,对萌的维度做了进一步区分,即除了幼萌以外,萌还可能包含趣萌、听觉萌、嗅觉萌等其他维度。目前关于人们对萌的感知是否存在个体差异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论,而萌之载体的多样性则已经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对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回顾,本文认为萌的后果主要体现在认知(如诱发脆弱性、天真等推断)、情感(如积极情绪、同情和柔情)和行为(如注意和关怀)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萌的维度及其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 社会不平等如何影响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07

    摘要: 社会不平等可能减弱或增强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两种关系分别由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驱动。同时,两种关系还依赖于低地位者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即现实威胁与象征威胁。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激活其自利动机,进而使其反对系统现状(即减弱路径);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使其维护系统现状(即增强路径)。这一双路径模型为解释当前理论争议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 宗教启动会使人更加道德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 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补偿性控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 当面临控制感的缺乏时, 个体会表现出一种需求秩序的倾向, 即努力寻求客观世界的秩序, 对于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 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常会引发人们控制感暂时的下降, 补偿性控制理论的视角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系列典型心理反应。如阴谋论信念、谣言传播、道德争论和非理性囤积, 都可以从补偿性控制与秩序需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更多考虑从补偿性控制的角度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反应, 并基于此视角加强理论深化、研究细化和实践干预。

  •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5-12

    摘要: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 文化如何影响道德?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与多元文化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 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境中备受关注, 并已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不同文化因素(比如地域、生态、社会阶层等)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 期望推动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 系统合理化何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 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 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 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 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 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 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 幼儿对所有权权利的理解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对物品的所有权意味着所有者对所有物具有多重权利, 如触碰、使用、更改、追踪和转移等。研究发现, 3岁幼儿就能理解, 所有者对自己的物品具有触碰权和使用权, 而他人不具有。但是, 他们理解所有物的更改权、追踪权和转移权, 却相对滞后。这提示对不同所有权权利表征的发展可能是分化的。此外, 3岁幼儿还理解所有者具有赋予他人使用所有物的权利, 还会积极维护这种权利, 并对阻止权利实施的行为表示抗议, 说明他们也能理解二级所有权权利。为什么幼儿对不同所有权权利的表征会出现分化, 其背后的机制需要未来研究的探索。此外, 某些公共物品(如公共汽车)本身存在着所有权权利相分离的情况, 幼儿是如何表征的, 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不同文化对所有权权利的侧重不同, 提示我们有必要对所有权权利认知的发展进行跨文化检验。

  •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年来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主观阶层的研究取向高度重视, 突出表现为强调社会阶层概念中的主观阶层成分, 在理论阐述、概念测量、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上都倾向于关注主观阶层。这一取向为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扩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关注问题的视野。但它也造成了部分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节、在概念层面过于忽视客观阶层、在方法层面过于依赖操纵主观阶层, 以及在问题层面只关注高低二元阶层划分、对现实阶层多样性关注不足等弊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以厘清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的关系及其不同的预测效应, 在研究设计时对于客观阶层和主观阶层进行更细化的区分, 同时可以更多关注于现实中的具体社会问题。

  • 算法拒绝的三维动机理论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16

    摘要: 算法拒绝意指尽管算法通常能比人类做出更准确的决策,但人们依然更偏好人类决策的现象。算法拒绝的三维动机理论归纳了算法主体怀疑、道德地位缺失和人类特性湮没这三个主要原因, 分别对应信任、责任和掌控三种心理动机, 并对应改变算法拒绝的三种可行方案: 提高人类对算法的信任度, 强化算法的主体责任, 探索个性化算法设计以突显人对算法决策的控制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以更社会性的视角探究算法拒绝的发生边界和其他可能动机。

  • 达者何以兼济天下:高阶层再分配偏向的心理机制及谦卑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一些欧美研究发现高阶层者与低阶层者相比再分配偏向更低, 但是这一结论尚缺少跨文化一致性的证据, 而且对于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的探讨也相对不足。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分别来关注我国民众再分配偏向的阶层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1)与西方社会的情形相似, 在中国社会高阶层者的再分配偏向也显著低于低阶层者; (2)社会阶层对再分配偏向的影响, 部分是通过贫富差距归因倾向起作用的:与低阶层者相比, 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将贫富差距归因于能力、努力、志向或抱负等个体内部因素, 进而再分配偏向更低; (3)通过启动高阶层者谦卑的心态, 能够降低其贫富差距内归因倾向, 进而提升其再分配偏向。此结果验证了社会阶层不平等维持模型的重要观点, 同时也为推动社会再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治理启示。

  • 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错失恐惧受人格特质、心理需要、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错失恐惧对社交媒体使用、心理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且在其他变量对其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影响因素和后效的探讨。

  • 个人主义上升, 集体主义式微?——全球文化变迁与民众心理变化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几十年来,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 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 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 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 对反映这一趋势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与介绍, 涉及的领域分别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统计指标, 以及心理层面的人称代词使用偏好、命名行为、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性和宗教态度、儿童教养与发展模式、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除了一般趋势外, 研究也显示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有其复杂性, 个人主义增强、集体主义衰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 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最后, 针对当前文化变迁心理研究的不足, 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当更多采用追踪和实验设计、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揭示文化变迁的行为/神经机制以及更多关注变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与应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