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汉语古典诗歌意象重构的过程及其创造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06

    摘要: 汉语古典诗歌的阅读欣赏过程是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其创造性加工的对象是诗人融情于景所创构的艺术意象,具有认知象喻性、情感负载性和情景交融性3个心理加工特征。其创造性加工的结果是生成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此产物既具有客观的感知觉表征特点,又蕴含读者主观感悟到的思想与情感等内涵。读者将艺术意象重构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是古诗阅读欣赏的核心创造过程,其心理机制涉及到读者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的激活与选择性整合。具体而言,读者在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的支持下,通过语义联想和表象建构激发了相应情绪情感并理解意象负载的情绪意义,产生了主观情感体验(情感元素)并生成了关于诗歌语篇的心理模型(认知元素)。在此基础上,读者在审美观照(目标动机)下将相关认知元素和情感元素与其自传体记忆中的自我相关图式进行选择性整合,由此建立新颖的联系,产生新想法与新观念。如此便完成以文本为中心的意象阅读理解,到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象心理重构的审美再创造过程。读者在该过程中生成了审美意象,也使其自我图式发生更新。这一过程主要受到古诗艺术意象新颖程度和读者自身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的约束。这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呼吁国内创造力研究者重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心理过程,关注包含情感加工的热认知过程。

  • 意识的层级性和丰富性:解读意识的两条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14

    摘要: 意识的层级性指意识加工模式究竟是遵循全或无还是渐变机制;意识的丰富性指意识的表征内容究竟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层级性和丰富性分别从加工质量和加工范围两个角度对意识体验加以探索。它们是解读意识这一人类基本科学问题的两条重要路径任何有关意识形成机制的理论,都必须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全面、准确、合理的解释。本文首先对这两个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借以厘清相关研究问题中不同观点的争论;其次探讨了两问题间的内在关联,即两者都可以追溯到意识的形成是否必须依赖认知取用的争论上;最后,本文对如何更好推进两问题的研究,以及如何为不同情景中二者的复杂性表现提供统合解释进行了述评和研究展望。

  • 古诗阅读中的情感加工机制:来自眼动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6

    摘要: 传统古诗鉴赏往往从文学角度采用理论分析,可能忽视了读者在古诗鉴赏过程中的心理加工过程。本研究首次对学习者的诗歌鉴赏的情感加工机制进行探究,使用眼球追踪技术实时记录读者阅读整首诗的眼动轨迹,从古诗情感理解层面入手,考查自然阅读整首古诗的“乐景”加工过程和“悲情”过程。行为结果发现,学习者所感知到的情感与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一致,即“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眼动结果也表明,学习者在消极情感兴趣区的回视次数显著高于在积极情感兴趣区的回视次数。但在首次注视时间上,积极情感兴趣区和消极情感兴趣区上差异均不显著。该研究对构建汉语古典诗歌认知学习理论与探索诗歌有效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经验对古诗学习的认知机制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6

    摘要: 传统古诗鉴赏大多从文学角度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古诗的作者和文本进行思辨分析,往往忽视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本研究首次对不同诗歌经验水平的学习者的诗歌鉴赏的认知差异进行探究,使用眼球追踪技术实时记录读者阅读整首诗的眼动轨迹,从古诗文本层面的炼字角度入手,考查自然阅读整首古诗的早期加工过程和晚期加工过程。结果发现经验显著影响诗歌学习效果。不同经验学习者对诗歌文本文字层面的早期加工阶段无显著差异。在晚期加工阶段,不同经验学习者具有不同的阅读模式,且受到诗歌难度的影响。具体来说,当诗歌难度较小或适中时,低诗歌经验水平组对诗歌中的“炼字”的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显著高于高诗歌经验水平组。当诗歌难度较大时,高低诗歌经验水平组在晚期的眼动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对构建汉语古典诗歌认知学习理论与探索诗歌有效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虚拟场景下漫步心理数字线:基于贝叶斯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6

    摘要: 目前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简称 SNARC 效应)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 然而较少有研究考察 SNARC 效应对现实生活活动(如步行)的影响。本研究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探讨了步行过程中数量认知表征对空间方向运动激活的影响。当虚拟环境中呈现不同数量的刺激时,Rugani, Vallortigara, Priftis 和 Regolin(2015a)在 science 上发表的刚出生的小鸡表现出来的“心理数字线”的实验范式及结果是否能否迁移到人类身上。本研究尝试使用贝叶斯统计,充分利用被试本身可能存在的偏向性信息和被试在每个试次的偏向信息这些先验信息,从而得到被试在不同数量刺激呈现时的偏向性。但没有得到很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情诗何以动心?线索和经验对古诗情感学习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6

    摘要: [目的] 中国古典诗歌是抒发情感的典型载体,为探究线索和经验对古诗情感学习的影响。[方法] 实验1采用2线索(关键信息线索、次要信息线索)×2注解(有注释、无注释)的被试间设计。实验2进一步探究高低经验的学习者对古诗情感学习有无差异。[结果] 关键信息线索和注解能够提高古诗情感题目正确率和古诗情感强烈程度。呈现关键信息线索会使低经验者感受到的诗歌情感更强烈,但高经验者在不同线索条件下感受到的诗歌情感强烈程度并无显著差异。[局限]古诗学习材料单一。[结论] 该研究首次发现线索和经验影响古诗情感学习,为古诗情感加工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实证研究基础。

  • 诗情画意两相宜:插图促进初中生古诗学习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6

    摘要: [目的] 为探究不同类型的古诗插图对初中生古诗学习效果和学习感受的影响。[方法] 实验1使用“写实”插图,采用 2古诗难度(高难度、低难度) × 3有无插图(无插图、无关插图、相关插图)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2使用 “写意”插图,采用与实验1相同的实验设计。[结果] 当古诗难度较低时,无论有无插图,学生都可以达到“诗意理解”层次,但高相关插图会促进学生的“情感加工”和“意境生成”(深)层次学习;当古诗难度较高时,高相关插图只能促进学生的“诗意理解”(浅)层次;高相关“写意”插图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满意度。[局限]古诗学习材料单一。[结论] 该研究首次发现不同类型的古诗插图对初中生古诗学习效果和学习感受的影响,为古诗学习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实证研究基础。

  • 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特点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0-19

    摘要: 抑郁症患者在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特点为倾向于加工与负性心境一致的材料,被认为是抑郁症认知易感性的核心特征。目前研究者们围绕抑郁症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三个子功能的情绪刺激加工特点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更新功能上,患者难以移除负性情绪信息,且在正性信息的加工上存在缺损;在抑制功能上,患者难以抑制无关负性情绪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在转换功能上,患者情绪材料转换困难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神经生理与脑成像的研究初步表明,工作记忆中的情绪刺激加工与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的功能激活水平异常有关。未来研究需评估工作记忆三个子功能对抑郁症状的差异性贡献及在情绪刺激加工上的统一性,并探究其随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谨慎选取并评估不同情绪刺激材料指标的诱发效应及其对工作记忆功能的独特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神经机制,为工作记忆偏向矫正干预的临床应用及其预期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 高级语义视觉信息能在无意识条件下被加工:来自连续闪烁抑制范式的元分析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4-14

    摘要: 高级语义信息是否能被无意识地感知和加工一直是整个心理学界广泛探讨并具有争议的问题。研究针对2004年Tsuchiya提出的用于研究阈下加工的新范式——连续闪烁抑制范式(CFS, 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探究了高级语义信息在这一范式中的加工情况,并对比了该范式的两项变式,CFS下启动效应和突破-连续闪动抑制(b-CFS)。研究结果发现,就CFS范式来看,语义加工存在于无意识情景中,这一结果与Van den Bussche等(2009)的元分析结果一致,但CFS下启动范式的元分析结果并不与先前研究一致。我们推测,这是由于CFS虽然增长了无意识加工的时间,但是实际上干扰了正常的无意识加工过程,导致实际的效应没有启动范式强。

  • 瞳孔是心灵的窗口吗?——瞳孔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2-27

    摘要: 瞳孔大小是眼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并影响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一方面,瞳孔变化受到自上而下的知觉与注意、情绪与动机、心理努力、社会认知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瞳孔能引起他人更多的积极评价和积极行为。瞳孔的神经机制(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自适应增益理论解释了瞳孔与心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瞳孔测量(pupillometry)作为一种有效的眼动追踪方法有助于理解瞳孔与心理的关系,研究者在测量瞳孔时需要关注无关变量(如亮度、注视位置),原始数据处理(如基线校正、眨眼处理)及瞳孔指标选取(如瞳孔直径、震颤频率)等问题,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瞳孔与其他心理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更有效地处理和使用瞳孔指标的方法。

  • 时间的多维度空间表征:分离的起源与激活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摘要: 近期研究发现时间可以分别在三个空间维度(左右、前后和上下)进行表征,但不同维度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和激活机制尚存争议。最新证据表明,左右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阅读/书写习惯所伴随的感觉运动经验,其激活可能是一种低水平的感觉运动机制;前后和上下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语言中的空间隐喻,其激活可能是一种高水平的语义机制。未来研究应更关注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多样性、先天基础、神经机制以及时间线和数字线的类比。

  • 一图抵千言:多媒体学习中的自我生成绘图策略

    分类: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0

    摘要: 自我生成绘图是指学生使用可视化的学习方法绘制一幅能反映每一段文字中重要观点的图画,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的一种策略。综述以往研究发现, 先前研究通过操纵文本、动画等学习材料来考察自我生成绘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发现自我生成绘图的效果并不稳健: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激发积极的情感状态而提高学习效果, 得到了绘图建构生成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得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支持。整体而言, 自我生成绘图策略还是有利于学习的, 已有研究在学习效果上的效应量中值为d保持 = 0.13, d理解 = 0.46, d迁移 = 0.38。未来的研究仍需要关注自我生成绘图策略的材料操纵、效果评定以及潜在变量等等。

  • 不同媒介阅读效果差异的作用机制探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为更好地传播知识,提升阅读效果,研究针对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效果差异,以实验的形式探究影响媒介阅读效果的作用机制。[方法/过程]通过实验,比较学习者在高背景信息水平的纸质阅读(P-book)条件、中等背景信息水平的iReader电子阅读条件和低背景信息水平的Word电子阅读条件下的不同阅读效果。[结果/结论]结果发现:P-book条件下,学习者在迁移测验、认知负荷、阅读速度、视角疲劳程度上的表现都要显著好于Word条件,在迁移测验上也显著好于iReader组。iReader组在阅读速度和认知负荷上显著好于Word组。得出结论:阅读效果同时受阅读媒介和阅读环境中的背景信息标记的影响。纸质阅读环境中的背景信息标记,能够缓解视觉疲劳,降低认知负荷,提高阅读阅读速度;但是阅读效果中的知识理解却更容易受阅读媒介的影响,纸质媒体更利用于知识的理解。

  • 注意引导和认知加工:眼动榜样样例的教学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认知如何影响眼动一直以来得到研究者高度重视, 而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通过眼动榜样样例反过来直接考察眼动如何影响认知。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样例, 眼动榜样样例能够有效引导注意, 即促进信息的选择、组织和整合加工, 并提高眼动轨迹一致性, 但并没有稳定地促进教学效果。研究者从信息缩减假说、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学徒制理论等视角进行了积极的理论预期和解释。未来研究需从边界条件、作用机制、眼动轨迹预训练、专长发展、合作学习及神经基础等角度进一步考察眼动榜样样例的教学作用。

  • 诱发的积极情绪会促进多媒体学习吗?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来, 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情绪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 其中诱发情绪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指导设计形式。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来考察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并发现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能够成功诱发积极情绪, 但由于情绪诱发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媒体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诱发的积极情绪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综述发现, 7项涉及外部情绪诱发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5, d理解 = 0.04, d迁移 = 0.30; 14项涉及内部情绪设计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7, d理解 = 0.36, d迁移 = 0.29。诱发的情绪对学习过程的主观体验影响很小。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通过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而促进学习; 相反,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阻碍学习。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情绪的操纵方法、效果评定以及潜在调节变量的作用等。

  • 时间的多维度空间表征:分离的起源与激活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期研究发现时间可以分别在三个空间维度(左右、前后和上下)进行表征, 但不同维度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和激活机制尚存争议。最新证据表明, 左右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阅读/书写习惯所伴随的感觉运动经验, 其激活可能是一种低水平的感觉运动机制; 前后和上下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语言中的空间隐喻, 其激活可能是一种高水平的语义机制。未来研究应更关注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多样性、先天基础、神经机制以及时间线和数字线的类比。

  • 瞳孔是心灵的窗口吗?——瞳孔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测量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瞳孔大小是眼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并影响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一方面, 瞳孔变化受到自上而下的知觉与注意、情绪与动机、心理努力、社会认知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 大瞳孔能引起他人更多的积极评价和积极行为。瞳孔的神经机制(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自适应增益理论解释了瞳孔与心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瞳孔测量(pupillometry)作为一种有效的眼动追踪方法有助于理解瞳孔与心理的关系, 研究者在测量瞳孔时需要关注无关变量(如亮度、注视位置), 原始数据处理(如基线校正、眨眼处理)及瞳孔指标选取(如瞳孔直径、震颤频率)等问题, 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瞳孔与其他心理之间的关系, 并探索更有效地处理和使用瞳孔指标的方法。

  • 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特点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抑郁症患者在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特点为倾向于加工与负性心境一致的材料, 被认为是抑郁症认知易感性的核心特征。目前研究者们围绕抑郁症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三个子功能的情绪刺激加工特点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发现在更新功能上, 患者难以移除负性情绪信息, 且在正性信息的加工上存在缺损; 在抑制功能上, 患者难以抑制无关负性情绪信息进入工作记忆; 在转换功能上, 患者情绪材料转换困难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神经生理与脑成像的研究初步表明, 工作记忆中的情绪刺激加工与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的功能激活水平异常有关。未来研究需评估工作记忆三个子功能对抑郁症状的差异性贡献及在情绪刺激加工上的统一性, 并探究其随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谨慎选取并评估不同情绪刺激材料指标的诱发效应及其对工作记忆功能的独特影响。在此基础上, 深入探究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神经机制, 为工作记忆偏向矫正干预的临床应用及其预期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 学步期至青年期社交焦虑的发展轨迹和稳定性:一项基于纵向研究的三水平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1

    摘要: 鉴于社交焦虑的高患病率和广泛的不良后效,大量理论和纵向研究对社交焦虑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但观点和研究结果存在矛盾。为厘清争议,准确刻画社交焦虑平均水平变化和稳定性的年龄趋势,采用三水平模型的方法,对来自173项纵向研究的192个独立样本(N= 170197)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1)在平均水平上,社交焦虑从学步期至青年期呈逐步下降趋势,仅青春中期有小幅上升。(2)在稳定性上,社交焦虑在学步期和学前期较高,在小学儿童期降至低谷后逐渐回升,青年期稳定在较高水平。(3)社交焦虑的平均水平变化不受研究特征、被试特征和变量特征的影响。(4)社交焦虑的稳定性受文章语言、大洲、文化、性别和测量方式的调节。(5)社交焦虑的稳定性随时间间隔变长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研究首次利用元分析技术刻画了社交焦虑从学步期至青年期的发展趋势,其中发展轨迹总体上支持了人格成熟论,稳定上则呈现出较强的特质属性,结果为探索社交焦虑的毕生发展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 数理心理学第一公设“事件结构式”演绎认知哲学的推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11-15

    摘要: “事件结构式”是“数理心理学”的第一公设,它是物质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诱发效应的数理表达。这一关系式(公理)可以演绎人的认知加工机制:人的感知觉功能、人的语义编码、人的认知的产物(经验)的内容和本质等,演绎得到的数理推论与心理学的关键实验发现惊奇一致。“认知”的哲学本质,天然地决定了“事件结构式”可能系统性推演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世界中物质属性的普遍性形式。(2)认知结构的唯物性。(3)认知内容的唯物性。(4)主观认知的唯物性。(5)人类伦理的唯物性。(6)唯物与唯心的认知试错关系。上述哲学问题成为“事件结构式”的推论,并以“事件结构式”为基本逻辑,或构成“数理哲学”理论架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