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天山南坡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拜城县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探明天山南坡拜城县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对地形与土壤因子的响应,本研究选取了拜城山前荒漠草地典型区域进行调查,采用优势度法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法,研究山地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地形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调查样点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东坡调查样点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大于草本,西坡和北坡调查样点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大于灌木;(2)典范对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坡向(SA)>坡度(SG)>坡位(SP),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小为:3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SMC-2)>土壤总孔隙度(STP)>0~30 cm土层土壤水分(SMC-1)。地形和土壤因子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3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和坡向是影响天山南坡拜城县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

  • 面向SDGs的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塔里木河流域地处西北干旱区是新疆重要的农牧资源交错带,研究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促进流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灰水足迹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计算2006—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农业灰水足迹强度和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基于SDGs可持续发展框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95×1010 m3(最高值)降至2017年的3.96×1010 m3(最低值),畜牧业灰水足迹在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中年均占比为91.3%,是流域农业灰水足迹的主要来源。喀什地区对流域农业灰水足迹贡献率最高。(2)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强度由2006年的4.48×104 m3·hm-2下降至2017年的1.68×104 m3·hm-2,下降幅度为62.5%。2012年后,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与克州农业面源污染下降幅度较为明显。(3)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由2006年的0.6元·m-3上升为2019年4.03元·m-3。2012—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不发达地区数量有所下降。为此,推进农区农牧耦合发展,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提高畜禽粪便的资源化是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改善关注的重点。

  • 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的中亚干旱区实际蒸散特征及归因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蒸散是水—能—碳循环之间的纽带,了解蒸散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对中亚干旱区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中亚干旱区蒸散的时空变化,采用Lindeman-Merenda-Gold方法定量评估了不同驱动因素对蒸散各组分的绝对贡献,并以各组分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加权,评估了各驱动因素对蒸散的贡献。结果表明:中亚干旱区蒸散整体以1.45mm·a-1的速度波动上升,其变化趋势呈“东升西降”的空间分布;植被蒸腾、蒸发、冠层截留蒸发的变化趋势分别是2.46 mm·a-1、-1.03 mm·a-1、0.02 mm·a-1,三者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分别是70.09%、29.34%、0.57%;植被蒸腾和冠层截留蒸发的主导因素是NDVI,蒸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总体上,NDVI是中亚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其绝对贡献为28.16%。

  • 气候变化情景下革苞菊属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革苞菊属(Tugarinovia Iljin)为阿拉善荒漠特有属,预测气候变化对革苞菊属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对其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革苞菊属当前在中国的34个分布点和22个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当前和未来(2050s、2070s)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SSP1-2.6、SSP2-4.5和SSP5-8.5)革苞菊属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变化,采用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UC值检验模型预测效果,以刀切法和综合贡献率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模拟准确度较高(AUC=0.992);海拔、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是影响革苞菊属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2)当前革苞菊属适生区面积和高适生区面积范围均较小,适生区面积为37.08×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为6.89×104 km2,主要沿着阴山和贺兰山一带呈破碎化分布。(3)未来3种气候情景下革苞菊属高适生区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在SSP5-8.5气候情景下增加幅度较大;其适生区质心主要向东(阿拉善左旗)迁移。
     

  • 基于三维识别的中国干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受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频发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近40 a干旱事件的时空特征,本文结合三维聚类算法,从干旱事件时空联动的本质出发,识别中国1981—2020年间干旱事件并定量分析干旱事件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三维聚类算法能有效识别干旱事件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中国1981—2020年间发生持续2个月及以上的干旱事件102场,空间上,干旱事件空间轨迹倾向于自东向西发展;时间上,干旱事件时间重叠度较高,长历时干旱多具有多峰特点。此外,覆盖范围广且严重度高的干旱事件集中发生于2005—2010年。本文结论有助于发现中国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化规律,为我国干旱监测和干旱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风沙形势与防治任务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3-08-23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精神,文章以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 漠边缘风沙形势与防治任务研究工作。依据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沙化土地特征和风沙活动形势, 以“流沙不再漫延,尘源有效防控”为目标指向,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核心课题,确定河西走廊—塔 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思路。通过系统梳理“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瞄准沙漠边缘防沙治沙关键 带和突出沙害治理重点,提出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沙治沙重点任务区和重点任务,以期为打 好、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 大国治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选择与未来愿景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3-08-23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中国70 余年来持续开展的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中国荒漠化防治进入新阶段,仍面临沙化 土地基数大、治理难度高等问题,需要全方位满足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和沙戈荒地区风电光伏开发利用等国 家战略需求。新时期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选择是整体提升、重点突破,战略核心是全域治理、创新驱动、 技术集成,分类施策的制度安排是全面实施“一荒四制”(养、防、治、用),全力打好打赢“三北”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优先布局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加快政策更新,打造科技新引擎,助力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擘画“三生”融合、人沙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推进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走向世 界、惠益全球。

  •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风沙形势与防治任务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3-08-12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精神,文章以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为主要目标,深入开展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 漠边缘风沙形势与防治任务研究工作。依据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沙化土地特征和风沙活动形势, 以“流沙不再漫延,尘源有效防控”为目标指向,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核心课题,确定河西走廊—塔 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思路。通过系统梳理“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瞄准沙漠边缘防沙治沙关键 带和突出沙害治理重点,提出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沙治沙重点任务区和重点任务,以期为打 好、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 大国治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选择与未来愿景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3-08-12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中国70 余年来持续开展的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中国荒漠化防治进入新阶段,仍面临沙化 土地基数大、治理难度高等问题,需要全方位满足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和沙戈荒地区风电光伏开发利用等国 家战略需求。新时期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选择是整体提升、重点突破,战略核心是全域治理、创新驱动、 技术集成,分类施策的制度安排是全面实施“一荒四制”(养、防、治、用),全力打好打赢“三北”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优先布局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加快政策更新,打造科技新引擎,助力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擘画“三生”融合、人沙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推进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走向世 界、惠益全球。

  • 血清白介素6、空腹血糖水平与冠心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8-1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冠心病(CHD)是全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负担之一。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治疗策略,但 CHD
    仍然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CHD 诊断主要依靠冠脉造影或冠脉增强 CT,然而基层医院设备不足,早期诊断及对预后的判断相对困难,故寻找相对简便、易获得的实验室指标,有利于为基层医生诊治 CHD 提供依据。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 6(IL-6)、空腹血糖(FPG)水平与 CHD 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临床分型、病变支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纳入 2020 年 9—11 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 CHD 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 Gensini 积分评分标准,将患者得分结果按中位数分为轻度狭窄组(A 组,Gensini 积分≤ 33.25 分,n=40)和中重度狭窄组(B 组,Gensini 积分 >33.25 分,n=40)。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28)、双支病变组(n=21)及多支病变组(病变支数≥ 3,n=31)。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n=34)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46)。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探索血清 IL-6、FPG 与患者相关资料的关系。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 Log-rank 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 CHD 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绘制 IL-6 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结果 A 组 IL-6、FPG 低于 B 组,多支病变组 IL-6 高于单支病变组,FPG 高于双支病变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IL-6、FPG 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IL-6 与临床分型、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 积分、性别、TG、FPG 有相关性,FPG 与临床分型、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 积分、年龄、IL-6 有相关性(P<0.05)。将患者按 IL-6 表达水平中位数(45.8 ng/L)分为 IL-6>45.8 ng/L 组(n=39)和 IL-6 ≤ 45.8 ng/L 组(n=41),FPG 以正常值上限(6.1 mmol/L)作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FPG>6.1 mmol/L 组(n=36)和 FPG ≤ 6.1 mmol/L 组(n=44)。Log-rank 检验结果显示,IL-6>45.8 ng/L 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 IL-6 ≤ 45.8 ng/L 组(76.9% 对 36.6%;c2=16.075,P<0.001)、FPG>6.1 mmol/L 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 FPG ≤ 6.1 mmol/L 组(69.4% 对 45.5%;c2=4.292,P=0.038)。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IL-6是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HR=2.396,95%CI=(1.203~6.054)P<0.05〕。IL-6 预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769〔95%CI(0.658~0.880)〕,最佳截断值为 40.97 ng/L,灵敏度为 0.867,特异度 0.683。结论 血清 IL-6、FPG 水平与 CHD 及其不良预后相关,血清 IL-6 是 CHD 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自然光照和荫蔽条件下两种荒漠植物叶片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环境条件恶劣,土壤养分含量匮乏,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较简单,不同环境要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都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为探究极端干旱区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优势植物种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的叶片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在自然光照和遮光处理下两种荒漠植物叶片凋落物质量分解和碳(C)、氮(N)元素含量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植物叶片凋落物的质量损失过程均符合指数衰减模型。(2)经过9个月的分解,自然光照下骆驼刺和花花柴凋落物的失重率分别为39.81%和45.43%;遮光处理下两种凋落物的失重率分别为22.22%和20.06%,光照条件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遮光条件(P<0.05)。(3)在整个分解过程中,两种植物叶凋落物C含量呈释放状态,而其N含量呈现不同的释放状态,骆驼刺叶凋落物N含量呈现富集-释放-富集的状态,花花柴叶凋落物N含量呈现富集状态。综上所述,在极端干旱区,光辐射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驱动因素。

  •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Aral Sea shrinkage and the Amu Darya River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 咸海生态治理:深化与中亚科技合作的重要路径

    分类: 管理学 >>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提交时间: 2023-07-0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2022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在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出“中方对由乌方倡议的‘关于宣布咸海地区为生态创新和科技区特别决议’ 得到联合国大会通过表示欢迎,该决议将有助于拯救咸海,恢复并改善周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地区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双方愿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咸海区域人类安全伙伴信托基金框架下改善咸海地区生态和经济社会环境相关项目协同增效”。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了咸海现状及其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并分析总结了我国参与咸海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意义。文章认为中国在参加咸海生态治理方面有着政策和机制、资金和人才,以及项目合作基础等有利条件,建议在合作共赢、统筹协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下,从探索科学问题和改善民生入手,以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推广利用等为切入点,利用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参与咸海生态治理,推动绿色咸海发展,有效促进和深化我国与中亚的科技合作,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乃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膨润土对风沙土理化性质及苏丹草生长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干旱和沙漠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限制了沙漠化地区的农林业生产及作物生长,因此开发出一种既保水又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材料对该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膨润土作为一种天然矿物,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水、蓄水、保水和吸附能力。研究不同质量分数及组合的膨润土材料添加对风沙土保水能力、物理性质改善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结果表明:(1)质量分数为0.5%膨润土(B1)、2.0%膨润土(B4)及2.0%膨润土+1.0%有机肥(BF4)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风沙土含水率19.4%~21.9%。(2)所有的膨润土处理均显著改善了风沙土的物理性质,其中膨润土添加量由1.5%增至2.0%时,盆栽土壤容重显著下降9.9%~11.1%(P<0.05),总孔隙度显著增加11.7%~13.1%(P<0.05),渗透系数显著降低56.7%~73.3%(P<0.05),田间持水量显著增加15.4%~16.1%(P<0.05)。(3)膨润土(B>0.5%)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风沙土的pH(P<0.05),其余处理均对pH没有显著影响(P>0.05),膨润土和腐殖酸(BA)、膨润土+有机肥+腐殖酸(BFA)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风沙土的电导率(P<0.05)。(4)对于植物生长的研究发现添加膨润土和有机肥提高了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的发芽率和生物量。(5)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膨润土和有机肥是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扫描电镜(SEM)的结果发现膨润土遇水后迅速吸水膨胀,将沙粒与沙粒黏结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吸附、黏结等作用。综上表明,在风沙土中添加膨润土和有机肥可以改善风沙土的物理性质,提高风沙土保水能力,有利于沙漠化地区风沙土的改良和植被恢复。

  • Influence of channel length and layout on TID for 0.18 μm NMOS transistors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粒子加速器 提交时间: 2023-06-18 合作期刊: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摘要:Different channel lengths and layouts on 0.18 μm NMOS transistors are design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dependence of short channel effects (SCEs) on the width of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I) devices and designing in radiation hardness. Results show that, prior to irradiation, the devices exhibited near–ideal I–V characteristics, with no significant SCEs. Following irradiation, no noticeable shift of threshold voltage is observed, radiation–induced edge–leakage current, however, exhibits significant sensitivity on TID. Moreover, radiation–enhanced drain induced barrier lowering (DIBL) and channel length modulation (CLM) effects are observed on short–channel NMOS transistors. Comparing to stripe–gate layout, enclosed–gate layout has excellent radiation tolerance.

  • Effects of drought treatment on photosystem II activity in the ephemeral plant Erodium oxyrhinchum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900 years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6-0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开展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目的  评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推广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的效果,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康复工作人员对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方式的需求情况及希望通过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达成的目标,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深入推进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8个深度贫困县为样本来源地,选取来自样本来源地8家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各人民医院所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工作人员,以及残联、民政系统和其他康复机构的康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向其推广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后,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比较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前(2018-01-01至2018-06-30)和参与后(2020-07-01至2020-12-31)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月均门诊量、住院量及治疗收入。结果  于2018-07-15至2020-06-30开展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康复适宜技术,以及脑卒中社区和家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推广的适宜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功能性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镜像疗法、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管理及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康复护理等。共回收有效问卷384份。384名康复工作人员中,63.3%(243/384)认为适宜技术在区(县)内推广、应用很有意义;46.1%(177/384)认为项目在当地非常适用;37.5%(144/384)认为所在医疗机构稍加完善相关条件即可开展此项技术;46.9%(180/384)认为此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技能操作上的难易程度为容易;通过培训,42.2%(162/384)表示对此项技术有所了解,还需再学习和接受培训。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后与参与前相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月均门诊量、月均治疗收入明显增高(P<0.05)。在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方式方面,康复工作人员对实操培训的需求最高〔63.0%(242/384)〕,对教学查房的需求最低〔19.8%(76/384)〕。期望通过参加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提高操作能力〔77.1%(296/384)〕、理论水平〔65.6%(252/384)〕者占比分别位居第1、2位。结论  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南疆地区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巨大,而南疆地区整体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可通过加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鼓励康复工作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南疆地区康复医疗水平。

  • 面向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构建干旱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干旱区开都-孔雀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InVEST模型、RWEQ模型和Getis-Ord Gi*模型分析生态供给源地,以土地利用程度、地均GDP、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分析生态需求源地,并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确定供给源地与需求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供给源地14个,占研究区面积的21.46%,重点生态需求源地共9个斑块,占流域总面积4.63%;生态廊道126条,重要廊道17条,总长度654.68km;生态节点65个,重点生态节点24个。(2)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空间错位明显,高供给区域与高需求区域呈现出以城镇边界为分界线的明显特征。(3)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和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流动性,运用阻力面模型,构建“两核心、两片区、三横四纵多节点”的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可为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 替代稳态下阜康北部荒漠生态弹性的时空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替代稳态下的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弹性反映了系统承受环境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这对认识荒漠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而有关荒漠生态系统弹性的研究普遍未考虑替代稳态,也鲜有考虑弹性的时间变化。本研究以阜康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至沙漠腹地样带为例,运用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MODIS全球植被指数遥感数据,采用BFAST(Breaks for Additive Season and Trend)和状态空间建模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提取,通过不同状态的退出时间量化得出不同时段替代稳态条件下的生态弹性,同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地区生态弹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弹性+和弹性-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沙漠边缘至腹地空间差异显著。(2)生态弹性对降水变化存在滞后响应。(3)降水季节变化的差异会降低降水量与生态弹性之间的相关性。综上所述,生态弹性的空间分布总体受降水格局控制,但立地条件导致的植被空间异质性增加了生态弹性空间分布的复杂性,而生态弹性与降水变化的关系取决于植被群落构成、植物对降水变化响应、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本研究在认识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维持机制以及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