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急冷态的Al85Ni5Y6Fe2Co2完全非晶态和不完全非晶态的磁性。结果表明, 两种合金的磁化曲线均过原点并穿过一、三象限, 没有剩磁和矫顽力。该合金完全非晶态和不完全非晶态的磁性均为顺磁性与抗磁性的叠加。对曲线线性部分进行拟合后得到磁化率, 完全非晶的磁化率为2.41×10-4, 而不完全非晶的磁化率是2.73×10-4, 可见不完全非晶更容易磁化。将完全非晶合金在330℃和390℃退火处理后的磁性测试结果表明, 随退火温度的提高合金的线性部分磁化率由2.53×10-4提高到2.81×10-4, 即在390℃退火的合金更容易磁化。
关键词: 金属材料; 低碳贝氏体钢; 埋弧焊; 显微组织; 低温韧性;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对低碳贝氏体钢进行双面埋弧焊焊接, 并用光学显微镜和PSW750 型示波冲击试验机对焊接接头进行表征, 研究了钢的显微组织和低温韧性。结果表明: 低碳贝氏体钢双面埋弧焊后, 焊缝区的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 HAZ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 HAZ熔合线附近的硬度最高, 远离熔合线硬度降低并逐渐接近母材金属的硬度; 随着温度的降低焊接过程中的凝固偏析、高度集中的位错源来不及松弛应力集中以及分布在晶界上的Ti、Mo等微合金元素形成的碳氮化物, 导致焊接接头焊缝区和HAZ韧性降低并在-20℃和-60℃发生韧脆转变。
关键词: 金属材料; Cu薄膜; Ti种子层; 织构; 表面形貌;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用磁控溅射法制备无种子层的Cu薄膜和加入Ti 作为种子层的Ti/Cu 薄膜, 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研究了无种子层的Cu 薄膜及有Ti 种子层的Ti/Cu 薄膜的微观织构, 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两种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加入Ti 作为种子层增强了Cu薄膜的{111}纤维织构, 对薄膜生长有很好的外延作用。同时, 加入Ti 种子层可降低退火处理后薄膜内退火孪晶的产生几率, 但是在退火过程中使孔洞出现。
关键词: 金属材料; ZCuSn10 铜合金; 半固态; 多向热轧; 二次加热; 组织演化;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采用热轧与重熔的SIMA法制备了ZCuSn10 铜合金半固态坯料。先通过多向热轧对ZCuSn10 铜合金坯料进行预变形, 然后对其进行半固态温度区间保温不同时间的二次加热处理。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及图像分析软件等手段研究了坯料二次加热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化, 并分析了α(Cu)球化组织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热轧变形量为16%、加热温度为930℃时, 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半固态ZCuSn10 铜合金坯料初生α(Cu)逐渐发生球化, 平均晶粒直径先减小后增大, 由二次加热保温8 min 的68.24 μm先减小至10 min 的62.31 μm然后增大至25 min 的71.09 μm; 保温10 min 时平均晶粒直径最小, 液相率由保温8 min时的18.14%逐渐增加到保温25 min时的25.32%; 形状因子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加, 由保温8 min时的2.91 先减小至15 min时的1.67, 然后增大到保温25 min时的2.43。保温15 min时的半固态组织最优, 其平均晶粒直径为65.64 μm、液相率为23.66%、形状因子为1.67。在半固态铜合金二次加热过程中, 组织演变的主要机制是加热前期的晶粒合并长大和液相增加后的原子扩散导致的晶粒长大并球化。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反射损耗; Fe 纳米粒子; 碳纤维;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Fe 纳米粒子, 用作微波吸收剂。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Fe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然后按不同比例与环氧树脂均匀混合。在混合物中添加碳纤维后制备出Fe 纳米粒子/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功能/结构一体化吸波复合材料, 研究了吸收剂的添加量和浓度梯度、碳纤维以及平板结构等因素对其在2-18 GHz范围内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碳纤维促进了结构体内电磁波的多重反射与吸收, 在低频段出现反射损耗峰并提高吸波性能; 随着Fe 纳米粒子含量的提高吸波能力逐渐增强, 吸收峰向低频移动; 在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重力导致Fe 纳米粒子浓度呈梯度分布, 使平板状复合材料正、反两面的吸波性能出现差异, 吸收剂浓度的梯度分布有利于电磁波的进入和吸收。
关键词: 金属材料; 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 等温淬火; 彩色金相; 韧性断裂;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用水冷+盐浴等温淬火、空冷+盐浴等温淬火和直接盐浴等温淬火等方式对中碳低合金钢进行热处理, 借助彩色金相技术和XRD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处理方式对合金钢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探索了性能与组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 对中碳低合金钢进行空冷+盐浴等温淬火和水冷+盐浴等温淬火热处理, 可得到不同下贝氏体含量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 材料的性能比铸态有大幅度地提高, 冲击韧性提高92%-183%、硬度提高31%-55%。对材料进行空冷+盐浴等温淬火热处理,随着空冷时间的增加复相组织中下贝氏体含量逐渐降低、马氏体含量逐渐升高, 而硬度和冲击韧性分别呈增加和降低趋势。中碳低合金钢的性能与各组织的含量密切相关, 当下贝氏体含量为30%-40%、马氏体含量50%-60%时, 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强韧性匹配较好, 材料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 金属材料; (B+M/A)X80 大变形管线钢; 卷取连续配分; 卷取温度; 组织性能;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通过卷取连续HOP(heating on-line partitioning)技术, 使X80 管线钢获取了(B+M/A)复相组织和大变形性能。采用力学性能测试、显微分析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卷取温度条件下(B+M/A)X80 管线钢的组织演变规律, 分析了显微组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 贝氏体的含量和位错密度减小, 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 导致材料强度降低和塑性增加。在高的卷取温度条件下, 碳化物的析出和残余奥氏体的分解是材料强度增加和塑性减小的显微组织因素。在一定卷取温度下, 实验钢有低的屈强比、高的均匀伸长率和和高的形变强化指数, 符合大变形管线钢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材料合成; 碳微球; 熔融共混法; 苯胺; 阻燃;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先用酸氧化法修饰碳微球(CMSs)的表面, 再用化学合成法将苯胺(An)接枝在CMSs上制备CMSs-An复合物, 最后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CMSs-An/PET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TG)、氧指数仪和垂直燃烧仪等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分散性、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与原始CMSs相比, 苯胺修饰后的CMSs-An 在PET 基体中的分散性提高了, 使CMSs-An/PET 的抗拉强度比CMSs/PET 提高了20.8%; 与纯PET 相比, CMSs-An/PET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其极限氧指数提高了7.5 达到29.2, 垂直燃烧级别由V-2 级上升到V-0 级。
关键词: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熔模铸造; 不锈钢叶轮; 充型凝固; 铸造缺陷;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不锈钢叶轮的形状复杂且壁薄, 使熔模铸造不锈钢叶轮铸件出现缩孔缩松及浇不足等缺陷。这些缺陷与铸件的充型和凝固过程密切相关。本文使用ProCast 软件数值模拟研究叶轮的充型及凝固过程, 并将结果与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浇注温度为1550℃、浇注速度为0.75 m/s 有利于叶轮铸件的充填, 可避免浇不足缺陷。适当的铸造温度和铸造速度仍无法避免在叶轮铸件内产生缩孔缩松缺陷。根据叶轮铸件的结构特点, 采用在叶轮铸件中空处施加冷铁的方式可以消除铸件中的缩孔缩松缺陷, 当冷铁高度为叶轮铸件内部高度的1/3 时, 去除缩松缩孔缺陷的效果最明显。
关键词: 综述; 拓扑绝缘体; 量子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提交时间: 2023-03-18
摘要:简要综述自从2005 年前后发展起来的一类新的材料体系-“拓扑”量子材料, 它包含拓扑绝缘体、拓扑晶体绝缘体、拓扑超导体和拓扑半金属等。这类材料中较强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了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内的丰富多彩的量子现象, 有可能对未来低能耗电子学、拓扑量子计算和清洁能源等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